國內機械基礎零部件品種規格繁多,量大面廣,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已經形成門類較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為航空航天、兵器、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建設工程、冶金礦山、石油化工、電力能源、電子通信、輕工紡織等裝備提供配套,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汽車摩托車制造業、家電制造業和IT電子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拉動下,模具質量和技術、產量也在不斷提高,模具行業規模已經趕超日本和美國。但由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變革,迫切要求中國模具制造業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中國模具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重大歷史使命。
目前,我國擁有機械基礎零部件規模以上企業8000多家。進入21世紀后,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連續多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國內市場占有率65%左右,重大裝備配套水平顯著提高,已成為機電產品出口大戶,緊固件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液壓元件、齒輪市場銷售額居世界第二位,軸承和模具銷售額居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水平大幅提升,大型成套裝備已能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然而基礎零部件卻無法滿足主機配套要求,已成為制約我國重大裝備發展的瓶頸。主要問題表現在:一是科技創新能力薄弱。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對材料、工藝缺乏系統研究與應用,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和實驗投入少且分散,技術基礎薄弱,原創技術和專利產品少,導致產品早期故障率高、使用壽命短、可靠性差,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市場進入門檻低,有效行業監管和企業自律缺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及知名品牌少。中低端基礎零部件產品低價惡性競爭嚴重高端基礎零部件研發、制造能力嚴重不足。三是工藝裝備落后。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工藝及裝備落后現象長期存在,工藝基礎數據積累不足,過程控制能力和工藝保證能力不均衡,制造技術與檢測手段落后,致使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不能滿足主機配套需求,嚴重影響了產品制造水平的提升。四是新產品進入市場難。檢驗認證體系不夠完備,新產品缺乏實驗驗證和應用業績,加上用戶和主機企業因受責任風險等因素影響,對使用基礎零部件新產品缺乏信心。同時部分用戶對新產品質量差的慣性思維,增加了新產品進入市場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