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改革方案既定10年之后,進入攻堅階段。
推進電價改革成了2012年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穩妥推進電價改革,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改革方案,逐步理順煤電價格關系。
火電虧損嚴重
但階梯電價仍屬于電價調整范疇,只能是電力改革的暫時手段。實際上,為緩解煤電矛盾,政府已經作出類似探索、嘗試。2011年6月1日和12月1日,發改委兩次在全國范圍內上調電價,試圖緩解“煤電頂牛”的矛盾。
有煤電專家建議,電力體制改革的下一步,應按照2002年確定的目標,實質性啟動輸配分開改革,用競價上網最終替代電價調整。
“硬缺電”隱憂
“我們廠去年的虧損大約在100%。”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甘肅西部熱電廠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意味著,即使這家裝機容量百萬千瓦的熱電廠整個抵押給銀行,也無法彌補巨大的虧空。
他說,盡管政府2011年上調了工礦企業和商業用電價格,但由于他們主要是供給居民用電,所以仍然虧損嚴重,“當然調比不調好”。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煤炭價格長期高位運行,火電虧損已經成為全行業的普遍問題。相關數據顯示,2008—2010年,五大電企火電累計虧損額就達到602.57億元。如果算上其他火電企業,三年深陷虧損泥潭的火電行業虧損可能達到上千億元。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僅僅在2011年上半年,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的電力業務合計虧損約70億元,同比增虧80多億元,其中火電業務虧損180億元,同比增虧110億元。
尤為突出的是大唐集團2011年虧損面已達67%,旗下30家虧損嚴重的電廠資產負債率超過100%,嚴重資不抵債,瀕臨破產。
不堪火電虧損重負,五大電力集團開始集體拋棄部分火電業務,甩包袱清理火電資產。
2011年,中電投放棄連續兩年巨虧的漳澤電力資產,同煤集團將通過向漳澤電力注入其四家電廠及兩家煤礦,取代其控股股東地位;華電集團也將其持有的寧夏大唐國際大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20%股權轉讓,大唐發電、寧夏發電集團、華電集團分別持股45%、35%和20%。
中電聯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火電投資規模在2005年為2271億元,到2007年已降為2152億元;在2008年更是迅速降低至1679億元,降幅高達21.99%;2009年降幅為8.04%,2010年火電投資額為1311億元,降幅增大至15.1%;直至2011年更是降低到1054億元,直降26.1%。2012年前兩個月,火電投資額僅為79億元,同比大幅減少了54.34%。
在資金緊張、火電業務虧損嚴重的情況下,五大電力集團放棄部分火電業務一方面有利于甩掉包袱,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大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促進業務的多元化發展。
但是從中國電力結構看,無論是裝機容量還是發電量,目前火電占比均高達70%-80%。在火電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火電投資的下降帶來的影響是負面的,對于國內的電力供應必然會產生消極作用。
有分析人士認為,火電業務仍將是中國發電行業的最重要構成部分的格局難以改變。火電的持續虧損必然會降低火電企業的發電積極性,導致火電機組的發電時間下降,影響了火電的發電量,從而進一步加劇東部地區電力緊張的狀況,“而解決目前電荒的關鍵仍將是火電”。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琳委員指出,由于煤價近幾年連續上漲,火電企業虧損嚴重,發電積極性受挫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發電,發電有效產能增長萎縮,“硬缺電”態勢開始顯現,國家中長期電力保障堪憂。
體制性矛盾
據前述西部熱電廠員工回憶,“2000年以前,煤炭直銷,企業都要跑到電廠去求著拉煤,那時候的情況是煤銷不出去,廠家是很著急的。有些煤礦,當年的銷售指標都是完不成的。但是隨著用電需求的增多,電廠裝機容量的擴容,煤就開始供不應求了。從買方市場變成了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