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低壓電器行業上游產業之一的熱塑性樹脂,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與鋼材、木材、水泥并稱四大基礎建材,與PP、PE、ABS、PS并稱五大通用樹脂且產量和消費量均居首位。在建筑領域廣泛應用的各類型材、管材,以及電力系統的電線電纜,農業用軟管,醫藥用輸血器材、醫用手套等均來源于PVC。可以說,PVC在生產生活領域無處不在、與經濟發展形勢緊密相連。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PVC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是,在這兩個第一背后,是中國PVC產能已連續5年是需求的近2倍,換言之,PVC生產企業平均50%左右的產能長期“待業”。再加上新增產生的不斷涌現以及房地產調控的加大力度,PVC行業的冬天還將繼續。根據WIND統計,以3月18日股價計算,13家氯堿行業公司市值為522.6億元,如果行業狀況繼續惡化,它們勢必一損俱損……
PVC上市公司業務全線潰敗年內或步入最艱難時刻
有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介紹,2011年PVC行業開工率僅為60%左右,而另有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未來的3-6個月,或許是行業最艱難的時刻
陸續披露的年報使氯堿行業的窘迫狀況再度暴露無疑。根據WIND顯示,兩市歸屬于氯堿行業的上市公司共有13家,雖然13家企業的年報并未完全披露,但本報記者依次查閱了這13家企業的信息后發現,無論公司年度內整體業績的贏虧狀況如何,但對于PVC業務而言,業績潰敗卻成了不爭的事實。
“由于自四季度以來的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及同期電石等原料的上漲,公司PVC業務利潤受到影響……”這是多家公司用來描述自家PVC業務狀況的共同點。此前,有分析師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這樣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觀,且未來3-6個月,或許是行業最艱難的時刻。
不過,這似乎還不是行業萎靡的真正原因。信達證券分析師郭荊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對于PVC行業而言,最嚴重的問題并不是成本與售價的倒掛,而是產能嚴重過剩:“從2007年開始,產能過剩的問題就已突現,這個問題不解決,行業很難有所改觀。”
行業5家ST公司4家虧損
梳理上述13家氯堿行業上市公司年報可以看出,PVC業務的集體不景氣成了關鍵詞,而這一點,在ST類的公司上表現更為明顯。
WIND顯示,氯堿行業的上市公司中有5家被ST,而這5家公司中有4家做出預報稱公司年內利潤虧損,未曾虧損的*ST太化則靠著轉讓子公司山西華旭化工100%股權產生收益,且收到政府對分公司的搬遷前期費用7000萬元得以實現保殼。
虧損的4家ST企業雖然各有理由,但從其中不難看出,PVC行業的景氣度低是其重要原因。
ST祥龍業績預報稱,由于報告期內,特別是下半年公司產品銷量和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嚴重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預計全年累計利潤為虧損,但未披露虧損額度;ST明科業績預報稱,公司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處于產業轉型期,業績受此影響導致虧損,虧損額未披露;ST南化則稱,主要原材料及電力價格持續上漲,產品成本上升,受用電限制,生產開工不足以及氯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2011年度業績虧損;ST金化業績預報稱,2011年以來,雖然公司主要產品聚氯乙烯樹脂及燒堿的產量與營業收入較2010年均有一定幅度增長,但是,受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主要產品聚氯乙烯樹脂售價較低,特別是四季度以來,聚氯乙烯樹脂價格急劇下降的影響,導致公司2011年度出現較大虧損。
多家公司被產業兩端阻擊
即使沒有披星戴帽,氯堿行業的其它上市公司們日子也不好過。
已披露年報的英力特及天原集團、中泰化學等公司年報顯示,由于PVC業務自2011年四季度以來出現價格大跌及成本持續上升的原因,公司報告期內PVC業務對業績的貢獻程度可稱艱難,英力特年報顯示,PVC樹脂雖然占據營收較大份額,但無論是營收還是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中泰化學2011年度雖然營業總收入增加74.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4.9億元,較上年增長68.21%。但是,從單季度的比較情況來看,其2011年四季度業績出現虧損,而虧損的腳步卻未見停止的跡象:公司在年報中對2012年一季度的業績預報也顯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80%-96%,原因為聚氯乙烯樹脂市場價格走低及一季度為銷售淡季、公司計劃在一季度庫存部分PVC至旺季銷售而致使一季銷售額較低兩方面原因。
此外,天原集團也對2012年一季報做出預告,預計報告期內虧損7500萬元-8500萬元。對于虧損的原因,公司解釋為受報告期內PVC市場行情低迷售價同比下跌、主要原料上漲及云南干旱影響所致。
而未披露年報的另幾家公司,也曾先后發布業績預告或快報,雖然利潤各有不同程度的增減,但從這些報告中也可以看出PVC行業的現狀。
內蒙君正業績快報稱,營收及凈利各有增長,對于增長的原因,業績快報未過多解釋。不過,查閱公司2011年三季報可以看出,一至三季度,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幅超過業績快報;而氯堿化工業績預報稱,2011年度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1億元,同比增長近50%,不過,查閱公司2011年三季報可以看出,前三季度,凈利潤的增長幅度為312.7%。
而其它公司業績快報顯示情況,與上述公司極為相似,如金路集團稱,受報告期內公司主要原材料電石、原鹽、原煤、電力等價格不斷上漲且持續高位運行,主導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加之PVC樹脂銷售市場低迷,特別是2011年9月下旬后,PVC樹脂銷售價格惡性下滑,與銷售成本倒掛,導致公司虧損,預計虧損9000萬元至1.2億元之間;云南鹽化則表示,報告期,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普陽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利潤總額同比增虧1077.88%,主要原因為受到煤焦、電力價格上漲,原燃材料供應緊張以及消耗上升等因素影響。
為贏利四面突擊
對于那些實現贏利和業績預增的公司而言,PVC業務也成了難言之痛。目前,我國PVC常見的方法有兩種,分別為電石法生產和乙烯法生產,而電石法的應用較多。“不管是運用哪種方法,PVC行業的虧損狀況短期都難以改變”。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原料成本的高位、行業產能規模的顯著增長以及出口市場的下滑態勢均對國內市場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在液氯、PVC等產品無明顯好轉的情況下,“以堿補氯”也成了氯堿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策略之一。
“公司報告期內能實現凈利的增長,主要是因為燒堿業務年內贏利能力強,PVC業務也是虧的,去年我們PVC業務的開工率是40%,行業內是60%。”氯堿化工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介紹。
而在電石等產業上游產品價格激增的背景下,為了能夠給利潤尋找新的增長點,不少氯堿行業公司將目光放在了將產業鏈打通之上,在礦產、電力等項目上大筆投入。
2011年10月11日,內蒙君正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出資1.44億投資參股內蒙古北方蒙西發電有限公司,而這家發電公司的設立初衷,就是為了滿足鄂爾多斯君正30萬噸PVC、50萬噸電石及配套項目建成投產后的電力需求。
而天原集團年報顯示,對于營收增加的原因,公司稱是因為子公司宜賓海豐鑫華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貿易業務較大幅度增長,及子公司馬邊無窮礦業有限公司自2010年9月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產量有較大幅度提升后增加營收所致。
產能過剩是元兇
PVC行業持續虧損的原因何在?歸根結底緣自行業嚴重產能過剩。
信達證券分析師郭荊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對于PVC行業而言,產能過剩是行業狀況欠佳的根本原因:“從2007年開始,產能過剩的問題就開始突現,這個問題不解決,很難說行業會有所改觀。從監測的數據來看,2008年前后是此問題最為嚴重的時刻,產能超出需求的50%,不過現在有所緩解。”
對于企業目前的狀況,郭荊璞建議,企業最好能各上游拓展,來緩解原材料帶來的壓力,不過,產能過剩不改變,即使原材料增長的壓力能有所緩解,也不排除未來出現“上游的價格很好,下游的因產能過剩而很糟糕”的情景。
PVC行業的總產能已經連續5年供過于求,總供給已經超過了總需求的近一倍。換言之,將近有1/2的產能長期“待業”,這無異于巨大的浪費。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國內PVC總產能已經達到2193萬噸,不過,全行業的開工率不足50%,即2193萬噸的產能,只在生產1000萬噸的產品。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PVC行業上市公司幾乎全部處在成本線運營甚至虧損的狀況。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2012年還有大量PVC產能將要上馬,新增產能超過800萬噸,預計到2012年年底,中國PVC產能將達到3000萬噸。
一邊是新增產能的“超生”,另一邊是落后產能的“戀戰”。國家頒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中規定,2015年年底要淘汰所有隔膜法燒堿生產裝置。2010年隔膜法燒堿產能474萬噸,2011年上半年僅退出了30萬噸,占6%,退出速度相當之慢。
在老產能還“沒得吃”和“沒退休”的情況下,為何還會有這么多新“胃口”冒出來呢?是預期在不遠的將來,市場會突然爆發嗎?
經濟增速的放緩勢必會影響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預計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作為PVC最主要的消費領域,限購令、限漲令下的房地產市場也將進一步削弱對PVC的需求,尤其是在當下PVC產能增速遠超需求的情況下,將加劇PVC供需失衡。
應該說,PVC行業的供需失衡,與房地產業有關,但并不是根本性因素。因為房地產調控是從近兩年開始的,而PVC行業的供需失衡從5年前就開始了。房地產調控對于PVC行業的供需失衡,只是雪上加霜而已。
那么,在市場經濟已經實行多年且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通高度發達的今天,何以還會出現產能超過需求一倍的窘境呢?
其實,這并非PVC行業獨有的現狀,類似PVC行業這樣產能過剩的行業比比皆是,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等等等。如果說,蔥姜蒜等以分散生產為特征的農業產品,一時的供需錯位還有情可原,那么這些事前經過嚴格論證的工業產品,為何卻長期處于產生過剩的尷尬呢?
其實,這類問題的答案早已有之,這不是市場經濟下的誤判,而是源自市長經濟的邏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指出:“市長為什么很像公司老總?因為改革解體的是國家超級公司,所以在中央政府層面,政企分開程度才比較高,行政首長才越來越接近于‘眾人之事’的公共管理者,才遠離公司老總的定位。但是,作為權力下放的一種載體,各級地方政府的政企分開程度低,地方政府常常還更像一個個公司——直接配置資源、決定項目、執行投資、獲取稅收以外的經濟收益。是好是壞,計劃時代的超級國家公司在改革開放中被分解成無數碎塊,原本大一統的政企合一轉向了彼此競爭的地方性政企合一的公司。這是轉型中國的一個寫照”。
周教授其實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問題的根源就是中央層面的市場經濟與地方層面的市長經濟。其實,這個問題早已不是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相繼出臺,各個地方十二五規劃也紛紛出臺之際,是否需要考慮一下市場經濟與市長經濟的十二五規劃?
中泰化學一季度業績或為零
中泰化學2012年一季度業績預報: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80%-96%。
雖然在3月15日披露的年報顯示中泰化學在2011年收獲頗豐:公司營業總收入增加74.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4.9億元,較上年增長68.21%;但是,受氯堿行業整體欠佳的影響,公司四季度還是出現了虧損。2011年前三季度,中泰化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5.4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增246.16%。中信建投研報顯示,受到氯堿行業不景氣影響,四季度公司單季虧損1543萬元。
相較四季度的虧損,年報中披露的2012年一季度業績預報更直觀地表述了行業的狀況: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80%-96%,原因為聚氯乙烯樹脂市場價格走低及一季度為銷售淡季、公司計劃在一季度庫存部分PVC至旺季銷售而致使一季銷售額較低兩方面原因。
翻閱2011年一季報可以得知,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09.7%,增長原因是主要產品聚氯乙烯樹脂等產品量價齊升。對比年報中對2012年一季業績的預測可以看出,如果利潤下降幅度達到最高值,不排除報告期內業績變臉的可能。
不過,公司在披露年報同時,還宣布以約28億元的自籌和銀行貸款籌建60萬噸/年電石配套30萬千瓦機組熱電聯產項目,預計2013年底前建成。對于這個大手筆的項目,公司稱,“為了確保聚氯乙烯樹脂生產電石原料供應,進一步完善公司產業鏈,打造低成本戰略,對增強公司的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將起到促進作用。”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公司年報中對于行業狀況的表述。
2011年上半年,國內PVC市場價格較往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PVC價格最高達到8300元/噸,下半年受到宏觀系統性危機的打壓,PVC市場價格大幅下滑,最低降至6500元/噸左右。而這種價格的波動,也使得中泰化學的業績隨之產生變動。
不過,分析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介紹,對于PVC行業而言,相較產品價格的變動,產能過剩才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不少企業面臨開工不足的狀況,但是,從中泰化學的年報顯示情況來看,卻與此相反。
從中信建投的研報顯示來看,中泰化學的產能擴增發生在2010年。2010年底華泰二期36萬噸PVC和35萬噸燒堿項目投產,產能顯著擴增。11年實現PVC和燒堿銷售81和59萬噸,同比大幅增長。與同行業其他公司普遍顯著下滑相比,以量補價的效應支撐了銷售收入了凈利潤的大幅增長。同時,研報預計到2015年,公司將擁有PVC300萬噸、燒堿220萬噸、煤炭1500萬噸/年、發電210萬千瓦,電力自給的提升也將進一步增厚成本優勢。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從年報顯示情況來看,近年來中泰化學在研發上的投入與凈利的增長情況相比顯得十分“小氣”。2011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僅為0.06%,而在2010年,這一數字為0.27%,2009年則為0.05%。
此外,公司報告期內提出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元的方案,共計派發1.15億元,而可供分配的利潤則約為8.9億元。
業績大增仰仗燒堿氯堿化工稱PVC產能過剩開工率僅40%
公司相關人士稱,2011年公司PVC業務的開工率達到40%,行業大概是60%左右,而在2010年,行業的開工率僅為55%,多生產多虧。
和一些氯堿行業公司預測2011年業績大降相悖的是,主營營收過半來自聚氯乙烯項目的氯堿化工此前發布的預報則表示,公司2011年凈利潤將有50%左右的增長,約為2.1億元。
對此,氯堿化工相關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之所以能有此程度增幅,緣自報告期內燒堿業務利潤大幅增長所致,而PVC業務報告期內“仍是虧損的”。而且,上述人士認為,未來三到五年內,“我們會有一個非常艱難的去產能的過程,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嚴重”。
產能過剩開工不足
和氯堿行業其它公司一樣,2011年四季度是全年業績的轉折。氯堿化工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上漲312.7%,約為2.28億元。當時三季報曾預測,四季度仍將實現利潤增長,但從年度業績預報的情況看來,顯然四季度業績并不樂觀。
“PVC無論是電石法還是乙烯法都不會好,不過,PVC也不完全丟掉,要做差異化的競爭,例如技術含量較高的這些,一般的PVC就不再做了”。上述人士對本報介紹。
從氯堿化工過往的資料來看,PVC在營收中所占大比重的情況短期難有改變。半年報顯示,聚氯乙烯營收占總計一半左右,約為14億元,但營業利潤率僅為2.53%;而燒堿營收約6.35億元,營業利潤率卻達35.11%;氯產品營收7.5億元,營業利潤率23.09%。與2010年上半年情況相比,聚氯乙烯與燒堿的營業利潤率都大有上升。2010年上半年,聚氯乙烯的營業利潤率為-7.77%;燒堿為17.88%;氯產品為30.07%。
氯堿化工相關人士對本報介紹,去年燒堿行業開工率為73%左右,而氯堿化工則達到了96%,但“PVC的開工率達到40%,行業大概是60%左右,而在2010年,行業的開工率僅為55%,多生產多虧,我們比行業的開工率低”。
由于開工不足,相關的折舊等費用問題就成了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對此,上述人士稱,2010年時,公司已對很多設備做出了處置:“有的比較落后的設備和碳排放較高的都停了。大部分的設備處置在2010年已經完成。”
燒堿漸成業績頂梁柱
從公開資料來看,未來PVC的產能過剩問題仍不容樂觀。雖然氯堿行業盡管面臨產能嚴重過剩,市場供大于求的雙重壓力,但行業發展熱情不減,增產擴能步伐依舊。“十二五”期間將有數百萬噸新建產能投產,2011年預計新增燒堿產能200萬噸以上,新增PVC產能150萬噸以上,全國又將有30-40%產能面臨閑置。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則認為,從氯堿化工的利潤構成來看,燒堿和氯產品的占比較大,PVC產品的占比相對較少。據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氯堿化工營業利潤約4.5億元,其中燒堿產品2.2億元;氯產品1.7億元;PVC產品0.3億元。公司2011年度業績預增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國內外基礎化工景氣度提升,燒堿產品價格持續高位,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及時進行了產品結構調整,并對產品的生產經營進行了優化。
對此,上述氯堿化工人士解釋,之所以氯堿化工2011年業績能有大幅的增長,除了燒堿對業績的貢獻外,還有另兩項原因。“我們的戰略調整將兩個生產基地放在了化工區,這跟相關國際跨國公司形成了產業鏈,去年他們的開工情況還可以,我們也跟著受益,沾了近水樓臺的光;產品的聯動性做的比較好”。而且,“公司對產品的權重做出了調整,原來的主打產品是PVC,要占到50%以上的比重,但現在做出了調整,未來以燒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