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領導的內閣正式簽署了光伏補貼削減提案,光伏補貼削減幅度高達30%,并將從3月9日起正式實施。這一出現在2月中旬的傳聞終于塵埃落定,然而這一消息帶給光伏市場的,又是怎樣的波瀾迭起呢?
消息發布當天就有國內光伏海外銷售說:肯定會有退貨,尤其是還沒有到港的。這似乎可以折射出部分光伏企業將要面臨的問題,在海外市場萎縮,貿易壁壘等多重壓力下,又再遭逢主力市場急凍,眾光伏企業的生存境地便可想而知。
優化整合勢在必行
也是在近日,中國工信部印發了《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明確提出光伏的發展要"統籌規劃"、"扶優扶強"、"鼓勵重點光伏企業推進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打造"核心技術品牌企業"。也就是說這5年內中國政策將積極支持光伏企業的兼并重組,同時也將參與產業的長遠規劃,之前光伏產業出現的一哄而無規范生產時代或將結束。
這一方面是政府方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市場發展使然。
海外市場需求量不旺的環境已經持續了半年多時間,期間光伏產品的價格一降再降,而幾番價格戰之后,不但沒有刺激到市場的需求,反而使光伏企業自傷,美國雙反、各國光伏補貼下調等負面影響接踵而來,這中間凸顯出來的產能過剩問題更是愈演愈烈,因此產業的整合在所難免,只是沒有想到這一輪整合來的如此之快。
就光伏產業發展而言,進行優化整合利于產業健康發展,有利于長期。而就短期而言,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兼并重組甚至破產恐不鮮見。
整合中規模之重
《規劃》在經濟目標中明確提出:支持骨干企業做優做強,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領先企業達到5萬噸級,骨干企業達到萬噸級水平;太陽能電池領先企業達到5GW級,骨干企業達到GW級水平;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
政策對光伏企業的規模已經有了清晰的量化數據,《規劃》表明,企業的規模越大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將會越多,即所謂"剩者為王",那么誰是最后的"剩者"呢。
還記得在2月18號曝出山東巨皇聯手美國加州太陽能、中國建材集團臺灣科冠股份、安徽泰德光伏、廈門科華、合肥陽光電源、臺灣鼎笙國際光電集團、祥龍國際開發有限公司、全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金正大國際、山億新能源、山東山泰集團、山東電安集團、山東能源集團、湖南共創14家企業共同組建"亞美投資能源集團"的消息,這種中小型企業采取抱團的方式求生暫屬個案,但是不排除后期類似形態的企業產生,那么這樣的組合模式,在這一輪整合中是剩還是不剩,市場會給我們答案。
對于《規劃》中的量化數據,大型光伏企業恐也難以高枕無憂。
品牌和技術在產業整合中的特殊性
雖然《規劃》利用了一定的篇幅對企業的規模要求進行了細化說明,但是我們知道市場有市場的規律,當然品牌也是有著品牌的力量的,你若是中小企業,在過去幾年的發展中對品牌建設有過重點投入,有在產業內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那么整合的過程中你的企業或可成為《規劃》中的"品牌企業",雖然規模不及,但總有繼續生存的理由和資本。不過回看整個產業,認真樹立品牌形象的中小廠家少之又少,誰,會因為自己的品牌成本活到明天呢?
除品牌之外,中小企業賴以生存的恐只有掌握"核心技術",這也是《規劃》中明確講到的問題,"十二五"光伏產業的目標明確,要降低生產成本,要降低發電成本,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就是技術革新。光伏產業現在依然屬于新興產業,處于發展初期,因此擁有某個環節的"核心技術",也將成為企業去留的重要籌碼。
德國補貼政策的削減對官府產業發展還好是壞我們暫不做評價,且看一旦各國補貼下調帶來的后果,因長期的政府輸血,眾光伏企業學會自己走路的并不多,對于政策及經濟市場變化的防御應變能力有限,所以我們看到各國光伏企業不斷出現倒閉申請破產。
一邊是企業難以維持生計被迫出局,一邊是市場需求及容量不斷上升,說"剩著為王"也是因為此。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在市場中被淘汰,能夠堅持并能壯大的企業,將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得到更長遠的發展,而這些企業絕不會是為投機而來的哪一家,最后剩下的,要么是將光伏當作事業來做的企業,要么就是尊重市場的發展規律,已經學會自己走路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