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火電碳減排:路要走 路漫漫

時間:2012-02-2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國務院印發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其中提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要分別減少10%,工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

  上月中旬,國務院印發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其中提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要分別減少10%,工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在工業領域,火電是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大戶,近些年圍繞火電節能減排的討論和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成果之一便是新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實施,而針對火電碳減排問題,我國還摸索階段。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火電二氧化碳減排除了關停小火電這種硬性的方式外,業內外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如果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火電的二氧化碳排放。日前公布的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關于火電的三個獎項中,就有兩項是節能減排技術(百萬級超超臨界機組系統優化與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實現無燃油燃煤電廠的成套技術研究與應用)。

  火電碳捕獲

  在燃煤火電二氧化碳減排技術中,碳捕捉與隔離(封存)最為惹眼。其目的是要把火電廠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或封存以作它用或埋入地下或注入深海。去年底,華中科技大學3兆瓦的碳捕獲實驗基地在武漢建成,成為了我國當前數一數二的富氧燃燒碳捕獲試驗系統。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柳朝暉告訴記者,目前這個萬級項目的碳捕捉量為10萬/年(連續運轉的情況下)。同時,柳朝暉也表示,“當前我國在碳捕獲方面的技術跟世界先進水平比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燃燒前的碳捕捉技術(一般指IGCC技術,即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難度非常大。對一些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

  我國火電的碳捕捉都處于試驗階段,現在還沒有投入商運的機組。國家對相關技術的重視度較高,在國家能源局公布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中將“燃煤電廠大容量二氧化碳捕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列入重大技術研究項目。各大發電企業也紛紛建立相關的研究項目和示范基地,但這究竟是向政策示好的姿態還是有實質性的推進,現在還無法定奪,畢竟碳捕捉涉及到的很多方面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有一個經濟成本問題難以攻克。據統計,使用吸收液來進行燃后的碳捕捉將使投資成本上升80%。這顯然不是火電廠能夠或樂意承受的。

  火電減排即“革命”

  作為二氧化碳再利用的先進技術,碳捕捉應當成為今后能源技術升級的重要領域。但從燃煤火電機組碳減排的角度來看,一些專家認為,火電碳減排的根本出路還是要靠減少對煤炭的依賴來實現,而各種清潔煤技術其實就是把“碳排放重新打包”。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也認同這種觀點,他表示,就碳減排來說,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本身沒什么實際的可操作性。“碳捕捉和封存技術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還怎么減碳?此外,就算把碳捕捉封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用在哪兒?怎么處理?封存起來,如果外漏呢?它的安全性還存在很大的問題。”

  只要燒煤就有不可避免的排放,火電減排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革自己的“命”,要不斷減少火電發電機組的數量,從而降低其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韓曉平認為,這個問題說白了還是要調整能源結構,讓能源比例平衡,“我認為需要減少燃煤電廠的比例,同時加大天然氣的發電比例。目前國際上天然氣發電的平均比例是23-24%,美國能達到27%,而咱們國家只有4%左右。我們天然氣發電的比例至少應該達到國際平均水平,這是進行碳減排的一種可行方式。”韓曉平認為,能源結構的調整涉及面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推進過程。

  碳減排前路漫漫

  碳交易是目前國際上較為認可的借助市場手段來幫助二氧化碳減排的方式之一,1997年《京都議定書》中正式確立了這種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新機制。我國一直以來也都在推進碳交易項目。去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4大直轄市,外加湖北(武漢)、廣東(廣州)、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這其實并不是我國在碳交易市場上的第一次嘗試。早在2008年,北京和上海就成立了碳交易所,然后天津、廣州、武漢、昆明、新疆等地都相繼成立了碳交易所,這些碳交易所都是地方性的,規模小且在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以及產權等方面都很不完善。碳交易所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得以啟動,更談不上什么交易效果。

  對于此次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認為,將要面臨額度如何分配、交易機制如何設立、懲罰機制如何建立三個主要問題。此外,如何讓碳交易有效運轉起來,避免出現“空殼交易所”,是衡量試點工作的重要標準。

  目前,我國還沒有關于火電二氧化碳減排的強制性要求,“我國火電減排的順序基本也是按照國際慣例,從除塵開始到脫硫脫硝、到脫重金屬等,再進一步到二氧化碳的減排。”柳朝暉講道,但火電碳減排是大趨勢,未來肯定要實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