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熱的車聯網題材,在眾多相關企業的爭奪下,目前卻始終在車聯網概念的外圍游離。
自從車聯網被國家列入“十二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之后,車聯網的熱潮就一再升溫,企業更是一擁而上。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記者表示,企業們一窩蜂發展,其實是不健康的。
專家建議,要優先發展應用端,以消費者能接受的應用服務撬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概念偏移
2009年,史其信最早提出了車聯網的概念。在他的理解中,車聯網有三層,第一是感知層,就是RFID等感知系統,也是最簡單的層面。第二層是互聯互通,感知之后,車與車、車與路必須互聯互通。第三層是通過云計算等智能計算,調度車輛,管理車輛。
他認為,目前大部分人所說的車聯網,只是第一個層次。
但是車聯網的打造,一方面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比如有些傳感器還不太理想,另一方面涉及的部門、行業較多,由誰來負責,如何運行,還有一系列管理問題需要磨合解決。
更為重要的是,事關行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標準、市場、盈利模式等等,目前其實都是一片空白。特別是標準的缺失,使車聯網的概念沒有真正為消費者所接受,難以區分互聯網、車聯網和車載通信平臺之間的區別。
車聯網背后是汽車制造商、車載終端企業、電信運營商、IT企業、硬件供應商、交通信息內容運營商及服務商等組成的一長串產業鏈條。這些相關企業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推進車聯網產業的發展。
按照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景在“2011中國汽車電子國際論壇暨汽車半導體應用峰會”上的表述,此前車聯網是按照四種不同的路線在發展,分別是整車廠主導型、商業物流車隊主導型、公共服務主導型和消費電子主導型。不同的模式產生了不同的應用系統,彼此間信息不能共享,顯然沒有達到車聯網的要求。
應用端先行
從2009年開始由物聯網正式提出車聯網的概念,到成為“十二五”重大專項,車聯網發展在不斷提速。不過,車聯網始終在史其信所說的第一個層面發展。
史其信表示,現在很多企業還處在車聯網第一層次,做第二層的少,第三層就更不用說了。沒有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企業很難介入后面兩個層面。
目前,史其信聯合了8個院士一起建議國家重視車聯網的研究方向,把它作為國家的戰略產業來看待。去年年底,10家央企聯合10所高校和院所,在北京共同發起成立了“國家汽車移動物聯網聯合設計中心”。
在標準和政策缺失的情況下,車聯網的發展實際上處于相關企業各行其是、自行發展的階段,重點仍然以第一個層次為主。
高工產業研究員潘岐灼對記者表示,車聯網的互聯互通很難做到,目前車載應用端還比較弱,應該首先強化應用端。
車聯網的發展,應該首先讓消費者接受。強化應用端才能吸引消費者,目前的應用除了導航和防盜等之外,其余企業提供的應用都比較理想化。
對于消費者來說,娛樂化的應用應該是導航、防盜等服務之外需求比較大的。互聯網廣播等車載應用服務將會激發更多消費者選擇車聯網。
在國外的物聯網發展中,汽車企業如通用和奧迪等開始提出將應用端服務擴展到車載互聯網廣播以及解決安全問題的車載應用(app)等。這種國外的新發展趨勢或許能給我國物聯網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