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行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和工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作為工業母機的機床,其發展情況對于整個工業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
躋身“機床大國”行列
中國的機床工業,經過60年發展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迅速、技術提高較快。2010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產銷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速達到40.6%,進出口較2009年同期均有了大幅度增長。全年進口機床工具157.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金屬加工機床(金切、成形)94.2億美元,同比增長59.8%。全年機床工具出口70.3億元。據美國加德納出版公司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機床產值(199.8億美元)、消費額(272.8億美元)、進口額(91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一,而出口額(18億美元,國內統計為18.5億美元)居世界第六(在日本、德國、意大利、臺灣省、瑞士之后)。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的“機床大國”。
“機床大國”處境尷尬
然而,如果除去數量、總量的外衣,中國的“機床大國”卻并沒有其他更多的優勢。從質量與技術水平來看,中國機床行業更多地還處于低端和中端水平,多數企業尚處于價值鏈的底部,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進口為主。中國機床行業的基礎技術較差,無論是科研、設計、制造、使用、技術水平,均居世界二、三流。數控機床產品及各種配套件,主要為低、中檔,對高檔正在研究開發過程中。許多關鍵技術尚未完全掌握。與國外先進相比,差距明顯。因而汽車、宇航等重要工業部門,所需先進高檔數控機床,仍大量依賴進口。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也指出,盡管中國已躋身制造大國行列,但大而不強的矛盾始終困擾著行業的科學發展。在高端裝備領域,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以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依然依靠進口。多數出口產品只是貼牌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很明顯,處于低端水平、低附加值階段的中國機床行業,其國際競爭力除了勞動力成本、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之外,并沒有其他方面的優勢。也就是說,中國的制造業更多的還是在為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做嫁衣,中國的產業工人更多的還是在為發達國家創造利潤。
雙管齊下邁向強國
政策扶植
為了推動機床行業由上而下的系統性的發展,中央政府從宏觀上提出對機床行業發展具有推動力的政策、規劃,而地方政府則是從當地實際出發,結合當地代表性機床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2007年,國家制定了《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實施產業扶持政策,通過財政、稅務、信貸等支持數控機床產業的發展;發揮市場經濟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實施重點技術改造,建設10~20個數控機床和功能部件制造基地,提高普及型數控機床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等。浙江省玉環縣政府提出的《關于扶持機床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通過設置專項資金,補助企業當年研發費用;鼓勵參展,攤位給予補助;加大先進制造基地建設的專項資金、科技經費等。
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的機床行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截至2010年,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系統占數控機床總產量的75%;在國產數控機床銷售額中,經濟型數控機床約占50%,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并達到批量出口能力;普及型數控機床約占45%,實現規模化生產,逐步擴大出口;高級型數控機床約占5%,品種將大大增加,并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此外,在“十二五”規劃中,政府對于高端制造業已經提到了一個戰略性的高端,將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設備和功能部件作為國家重要的振興目標之一。隨著一系列扶植政策的陸續出臺,未來幾年中國的機床行業有望在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的同時,在質量和技術水平上達到一個突破。
自主創新
中國機床行業雖然量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高檔產品制造能力方面水平依然低下,關鍵部件和系統依然依賴于進口,競爭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喜的是,許多民族機床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研發,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在2011北京機床展期間,“國家重大專項”展區,以沈陽機床集團、齊齊哈爾二機床公司等國內民族機床企業為代表的企業紛紛展示了由其自主研發設計的科技新品,多項產品或技術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水平。
隨著國家產業的升級調整,對于高檔數控重型機床的要求已經相當迫切。核電、新能源、高鐵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均對機床的精度、效率、可靠性、環保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企業都開始與有實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產學研一體化,不斷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共同研發國家重型數控機床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