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煤礦機械化開采時代已經到來。這是記者11月30日~12月1日在廣西田東縣參加全國煤礦職業安全健康經驗交流會暨全國煤礦塵肺病防治現場會得到的信息。機械化開采不僅可以大大改善煤礦工人的工作環境,為煤礦職工的職業安全和健康提供根本性保障,而且也會給煤礦開采設備制造商帶來巨大的商機。
廣西壯族自治區小型吊車副主席楊道喜在致辭中表示,廣西已經明確要求境內煤礦要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自治區財政在“十二五”期間將安排5億元資金用于推動小煤礦機械化。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在講話中透露,根據即將下發實施的《煤礦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按照國家每年重點扶持100個小型煤礦進行機械化改造的要求,推進各地到2015年底完成4000個小型煤礦采煤機械化改造、5000個小型煤礦掘進機械化改造的任務。
煤礦機械化開采,難點在小型煤礦。本次全國性會議在偏遠的田東縣召開,主要原因在于,這里有一個致力于煤礦開采機械化改造的典型——右江礦務局。
右江礦務局黨委書記、局長葉仿擁在本次會議上介紹說,百色地區煤田煤層薄、儲量分散、斷層多,水文地質條件復雜,貯存條件差,大多是6萬~15萬噸小型煤礦,生產力水平落后,經濟效益差,在這樣的條件下推行機械化開采非常困難。但是在2008年“7·21”那讀礦難后,右江礦務局毅然決定進行機械化改造。由此僅用了3年時間,就全面完成了礦井的機械化改造。全局由改造前的23對礦井壓減為10對,下井人數從6500多人下降到2000人,年產能力從不足130萬噸,提升到430萬噸。塘內煤礦機械化改造前四采八掘用工850人,年產不足20萬噸,機械化改造后一采兩掘不足400人,年產90萬噸。1米煤厚綜采工作面一個班下井不足20人,高產時班產原煤2000噸,是原來傳統炮采工作面10個采面近1000人的班產量。全局10對生產礦井全部達到了自治區級的標準化礦井,實現了自治區領導提出的“壓縮礦井數量、減少下井人數、實行標準化生產”的目標,走出了一條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安全有保吊車障的中小煤礦機械化的新路。
右江礦務局的實踐表明,小型煤礦的機械化之路不僅行得通,而且成效顯著。楊道喜說:“目前,我區煤礦數量由本世紀初的2700多處壓減到現在的123對,煤礦企業數減少到25家,井下作業人員由過去的2萬多人減少到現在的1萬人左右;全區共有22對礦井實現機械化采煤(其中綜采礦井5對、普采礦井17對),占生產礦井的49%,機械化產煤量占全區煤炭產量的77%;有27對礦井采用機械掘進或機械裝巖。”今年8月,廣西自治區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煤礦機械化改造的決定》,提出煤礦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機械化開采,走規?;F代化發展之路,明確要求廣西煤礦要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楊道喜表示,要通過煤礦采掘機械化促進職業安全健康工作,使礦井生產系統不斷優化,生產環節、下井人數、接塵人數不斷減少,勞動強度不斷降低,井下作業環境不斷改善,煤礦職業危害程度不斷降低,推動煤礦職業安全健康工作新發展,努力實現煤礦本質安全。
趙鐵錘在講話中,對廣西自治區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說,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針對廣西小型煤礦多、地質條件復雜的狀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大力推進煤礦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為全國小型煤礦“三化”建設樹立了榜樣。
百色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在煤礦強力推進“綜采綜掘一體化、安全管理信息化、礦井管理標準化和融資方式多元化”,走出了一條安全、高效現代化的發展路子,全市煤礦由202處壓減到目前的30處,產量提高43%,創造了值得推廣的“百色經驗”。
業內專家表示,有必要提高推行小煤礦機械化開采的思想認識,要充分認識到機械化開采是小煤礦的最終出路和必然選擇。而對于相關機械設備制造商而言,這個市場很有潛力,關鍵是要有針對性地開發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