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政策冷落的光熱行業或將迎來其發展的黃金時代。
今年上半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太陽能光熱發電被放在新能源發展的首位。
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羅振濤認為,這意味著未來國家將在政策方面大力推進光熱發電及與其有關的設備制造。
政策利好吸引了許多企業開始向光熱產業進行風險投資。
在張建城看來,光熱發電在我國并沒有扎實基礎,包括技術基礎和人才基礎,因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必然要經歷培育期,這和光伏產業完全不同。“太陽能熱發電在我國還沒有發展到‘十月懷胎’的地步,目前僅僅是‘受孕’成功,至少體現了政策制定者對這項技術的認知度,且列入發展規劃之中。給孕婦和胎兒營養哺育是人之常情,如果希望把規劃變為現實,就需要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和產業哺育,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而如今,光熱發電在美國和歐盟已經被列為替代化石能源的基荷能源,雖然在我國尚有爭論,但電力部門更看好太陽能熱發電,顯然源于太陽能熱發電可以通過儲熱來儲能。發電品質好的技術優勢,如果克服了不連續和不可控的缺陷,太陽能熱發電必定成為未來主導能源。
張建城認為,我國光熱發電最大的瓶頸在于產業鏈的構造和形成,最好的方式是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在獲得公認的或國家認定的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路線的基礎上,對有一定研究基礎、獲得知識產權、具有初步開發成果的企業給予資助和風險投資,集中力量攻關。既不搞經院式研究,誤國誤民,也不完全依賴民間風險投資,而由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工業主管部門牽頭組織攻關,列入國家重大專項,根據產業鏈構成逐項部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加快熱發電產業形成步伐。
他同時指出,能否做到這一點,最主要的取決于國家各有關部門能否從戰略高度認識這一技術,特別是它有可能對未來能源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認識程度。如果看不到它的前景,不能從能源戰略高度認識這一技術,很可能要繼續落后于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