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開,應對氣候變化,踐行低碳發展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焦點。10月30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與國際節能環保協會在京聯合舉辦2011中國國際氣候變化論壇。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在論壇上表示,目前氣候問題演化為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3.5萬億美元,或超過石油市場成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場。
全球碳市場漸成氣候
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排放空間已成稀缺資源。聯合國近期發布報告稱,2010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增至創紀錄的2430億美元。而碳交易市場正日漸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氣候融資渠道。幾年時間,全球碳信用交易得到了迅速發展,2010年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419億美元。
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在2011中國國際氣候變化論壇上表示,在《京東議定書》之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碳交易方面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只是尚未建立世界范圍內的國際規則。“歐盟在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制定出了一些規則,但是沒有得到美國的承認。美國紐約碳交易所采取自愿方式進行碳交易,成本大約是0.25美分/噸。”
劉燕華對今后碳交易市場的基本判斷是——碳交易市場的具體規模將取決于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的大小。
“假如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對化石能源需求量相對減弱,碳交易增長不會那么強烈。反之,假如今后可再生能源發展受到重重阻礙,化石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加,碳交易增長會較快。”劉燕華介紹說,之前世界銀行預計,全球的碳排放交易額到2012年將達到1500億美元。而最新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量會達到3.5萬億美元,或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場。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截至2011年10月17日,在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注冊的項目共3534個,主要分布在亞太地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以及非洲地區。項目主要服務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節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等領域,農業、林業項目尤其受青睞。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華及東北亞首席代表愛德華史密斯則表示,溫室氣體的排出主要是對能量的消費,特別是制造業,制造業占全球能耗30%,發展中國家這個數字占36%,而在中國這個數字占50%。中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速。
行業減排機制或將成新趨勢
業內普遍認為,我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仍以CDM項目的場外交易為主,離真正融入碳金融交易市場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認為,在行業層面設定具體排放目標,然后將國家層面的目標與各行業部門的具體指標結合起來,轉化為各行業的減排目標。行業部門減排審批程序更加簡化,交易成本也更低。因此,在我國實行行業減排信用辦法比清潔發展機制或許更具有可行性。
“采用行業減排信用方法,企業進行碳交易有多種形式,可以在聯合國注冊核準,也可以通過其他國際合作方式。由于該方法是確定行業的整體減排目標,所以不用像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一樣,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步驟去確定具體項目的真實減排量。”姜克雋說。
他以電力行業舉例說明:國家發改委可以成立相關機構來管理,制定整體原則,而電監會和中電聯(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則可以做MRV(測量、報告、核查),各個電力公司則根據確定的減排目標進行碳減排和交易。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已經規劃首先在電力、水泥和交通行業推行該機制。“我們與國內幾大電力集團進行了會談,企業還是非常積極的。相關部門應盡快推動該項目的推廣和應用。”姜克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