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淡水河谷等礦商相繼下調四季度鐵礦石協議價格,鋼材價格與礦價雙雙下跌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之一。有分析認為,國外礦商主動下調四季度進口鐵礦石協議價格意味著鐵礦石定價機制向全現貨又邁進了一步。我們關心的是,此輪鐵礦石價格下跌能夠持續多久,是行情調整的必然還是價格出現拐點的信號?此種礦價走勢對未來的進口礦定價機制以及我國鋼企發展有何種影響?
自2008年以來,進口鐵礦石和國內鋼材價格出現過幾次較大的跌幅,分別在2008年下半年、2009年8月至10月,以及2010年4月至7月份。期間,以中鋼協綜合價格指數計,國內鋼材價格指數跌幅分別為37%、13%和11%;同期,日照港(600017,股吧)印度粉礦(63.5%)車板價格分別下跌59%、23%和25%。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在上述三個時間段內,因為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的協議礦占中國鐵礦石進口的絕大部分,我國鐵礦石進口的平均價格并沒有出現類似于印度現貨礦以及國內鋼材價格如此深的跌幅,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8月至10月期間下跌幅度分別為20%、1%,而2010年4月至7月份更是上漲近27%。
因此,在進口鐵礦石價格下跌的幅度小于國內鋼材價格跌幅的情況下,國內鋼鐵企業的盈利狀況也并沒有因鐵礦石價格下跌而有所改善,這就如同鋼材價格上漲無法覆蓋鐵礦石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增加一樣。以鋼鐵企業上市公司為例,其銷售毛利率由2008年上半年的13.68%下滑到2010年年底的8.48%。
上述三次礦價下跌,都是被動跟隨國內鋼材價格下跌的結果,而導致鋼材價格下跌的因素又各有不同:2008年主要影響因素是次貸危機,2009年則是國內鋼材資源供應量大幅增加,2010年是由于宏觀調控導致的鋼鐵行業下游需求放緩。從時間點來看,礦價回落要滯后于鋼材價格下跌;而礦價回升則同步或者稍滯后于鋼價企穩并且回升幅度遠超過鋼價上漲幅度。
通過上述數據對比,我們發現,面對處于壟斷地位的進口鐵礦石供應商,不論價格漲與跌,對中國鋼鐵企業而言,利潤空間不斷縮水成為與其博弈的不變的結果。究其原因,固然與三大礦商強勢地位有一定關系,但我國鋼鐵企業競爭中的無序與發展過程中的短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鋼材價格一旦出現上漲跡象,鋼鐵企業就會開足馬力生產,市場上鋼材資源供應量不斷增加,直至鋼材價格無法繼續堅挺;而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產能利用率,卻也給鐵礦石進口商提供了漲價機會和空間。同樣,鋼材價格下跌,鋼鐵企業只要能維持微利狀態,就不會主動減產,改善市場供求。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進口鐵礦石價格的下跌,來自于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環境的推動力要強于鋼鐵行業本身所帶給礦商的壓力,行情調整似乎比拐點論更符合目前鐵礦石價格下跌的情況。淡水河谷主動下調四季度協議價格,順勢而為是更合理的理由。至于是否轉向全現貨定價,我們認為這一天終會到來;雖然在鐵礦石價格下跌過程中全現貨定價有利于鋼鐵企業,但如果我國鋼鐵行業中種種不利于其發展的痼疾不革除,面對鐵礦石全現貨定價機制,疲于并且被動應對仍是很有可能出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