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的生物柴油作為石化能源的替代品一度成為業內焦點,雖然生物柴油的綠色能源概念依舊火熱,但與此相悖的是,時至今日,全國各地的生物柴油企業卻一片哀鴻。
10月23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宣布,由該所承擔的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招標項目 “年產1萬噸生物柴油關鍵技術及示范項目”,近日通過了專家組驗收和成果鑒定,該所負責人表示,這一技術成果也有望成為我國生物柴油進入產業化大規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學術界的研發熱情不減,但來自市場的信息卻并不樂觀。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一名研究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承,受原材料以及銷售終端的雙重夾擊,眼下,全國近百家從事生物柴油生產約有八成處于虧損,甚至停產狀態。更為糟糕的是,如此窘境并未出現利好轉機。
“生物柴油的發展瓶頸并非起于一時,在過去的三四年中產業的整體衰落和新能源的概念出現了嚴重的脫節,很多企業的廠房已經銹跡斑斑。”上述人士說。
雙重擠壓
生物柴油的原料來源主要為油料作物種子得到的植物油以及動物油脂、廢棄油脂、餐飲業的地溝油等。在我國,生物柴油原料的90%都是廢棄油脂和地溝油,這些廢棄油脂和地溝油主要來自餐飲行業。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消耗油脂約2200萬噸。其中,國內餐飲行業可回收的廢棄油脂和地溝油約為1000萬噸。然而,在一些不法商販搭建起的銷售鏈條中,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就高達200萬至300萬噸。
而與不法商販大規模回收地溝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物柴油企業作為廢棄油脂和地溝油的下游卻不得不面臨原料供應短缺的尷尬困境。
“我們公司收購地溝油的價格是每噸4500元左右,而非法生產商去餐館收購地溝油的價格是5000元以上。如果你是餐館老板,你會把廢棄油脂和地溝油賣給誰?”國內一家生物柴油企業負責人辛華鵬說。
記者了解到,在經過發展初期的短暫繁榮后,地溝油的價格也在非法商販的哄抬下一路飆升。上述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人士向記者透露,雖然公安部開展的打擊非法提煉地溝油的行動所有震懾,但從長遠分析,這一現象短時間內仍舊難以杜絕。
“2008年每噸地溝油的價格大概為2500元,現在大部分地區,每噸價格都達到了6000左右,而生產生物柴油每噸的成本大約在7000元,這也就意味著企業每噸要虧損1000元左右。”上述研究人士說。
來自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生物柴油企業的產能為每年250萬噸,開工率卻僅有20%。
除了原材料供應不足外,在銷售端,生物柴油的出路也同樣存在瓶頸。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尚在堅持生產的企業幾乎都沒有自己的加油站,也很難進入中石油、中石化的成品油零售市場,銷售渠道更是匱乏單一。
“要么賣給企業用作燒鍋爐燃料,要么賣給了周邊的建筑工地,省外的企業大多賣給船舶業作動力燃料,極少與石化并網銷售。”洛陽新天源副總姚庚寅說。
大規模停產
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在生物柴油發展的黃金期,國內涉足企業數量一度達到了300多家,而截至目前,這一統計數據也縮水了三分之一。
“2006年和2007年是生物柴油迅猛發展的黃金期,當時,公司在西安等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都有 地溝油 收購點。”河南中原生物柴油開發有限公司副總劉軍浩說。
但好景不長,以河南為例,曾先后上馬生物柴油的近30家企業如今都不得不面臨停產的命運。
事實上,同樣的困境還在其他地區蔓延,業內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包括山東、湖北、天津等地在內的多個生物柴油企業相對集中的地區目前都難逃關門境地。
記者了解到,在當地經營新能源業務多年的山東三融集團原計劃于去年底投產的20萬噸生物柴油項目目前仍未完成,受原材料制約,該企業生產線目前只能勉強維持5萬噸,這僅僅相當于設計產能的四分之一。
同時,山東淄博、泰安、聊城等地的多家生物柴油企業同樣運營困難,有的企業建設四五年仍沒有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