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華銳豪賭大風機 制勝海上風電

時間:2011-10-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風電整機領域,成立于2006年的華銳風電只是個“后來者”。而正是這個后來者,用飛一般的速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乘著國家風電飛速發展的東風扶搖直上,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迅速超越當時國內風電龍頭老大。

  在風電整機領域,成立于2006年的華銳風電只是個“后來者”。而正是這個后來者,用飛一般的速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乘著國家風電飛速發展的東風扶搖直上,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迅速超越當時國內風電龍頭老大,奪得第一把交椅,自成立以來,由全球第七躍升為全球第二。

  在全球還沒有一臺6兆瓦及以上級風機進入商用階段的情況下,2011年5月,華銳風電自主研發的中國首臺6兆瓦風電機組正式出產。這一6兆瓦風電機組的出產宣示著其國際領先的風機制造水平,并進一步鞏固了華銳風電在國內風機制造領域內的龍頭地位。

  在沒有企業敢于挑戰海上風電項目之際,四年前華銳風電臨危受命,開始建造歐洲之外全球第一個海上風電并網項目——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在2010年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中,華銳風電一舉獲得全部招標額度的60%,成為最大贏家;

  這個后來者,將國際化明確為公司“十二五”的第一戰略,全力推進國際化業務,到2011年,簽署多項國際業務協議,并斬獲國內風電第一大海外訂單——與國際新能源開發商MainstreamRenewablePower簽署合作協議,為將在愛爾蘭開發、建設、運營的1000MW的風電項目提供風電機組;

  一切都像一盤精心策劃的棋局。華銳風電則猶如一名有謀的猛士,在一個個發展的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始終堅持國產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戰略,走大型化和國際化道路,并將技術研發作為企業生命的動力、打造最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

  “企業目標同國家目標的結合,是華銳風電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預測,華銳風電“五年內挑戰全球第一”戰略目標的實現指日可待。

  一國產化突圍豪賭大風機

  2005年,我國的風電市場開始全面爆發,總裝機在接下來的5年中實現連續翻番。也正是此時,看準了政策趨勢的韓俊良開始為華銳風電的成立四處奔走。

  華銳風電前身是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控股的大連重工機電設備成套有限公司,深厚的制造業背景賦予了其大型設備制造的天然優勢。

  當時的風機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國內裝機的風電設備中進口設備的比例很高,而且,當時國外企業不提倡中國做兆瓦級以上的風電機組,也不希望中國具有行業領先的技術。國內風機制造企業大都是通過引進國外技術或與外國公司共同研發的現實,使得企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如何擺脫引進國外技術的牽制、同時在國內外多家風機企業中突出重圍,成為了擺在時任大連重工機電成套設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現任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面前的一大難題。

  當時,中國的主流機型還是千瓦級風電機組,兆瓦級風機被普遍認為成本偏高而鮮有人問津。韓俊良發現,在歐美等當時已經頗為成熟的風電市場,1.5兆瓦的兆瓦級風機已成為主流機型,甚至3兆瓦等單機容量更大的風電機組也已經開始小批量生產。

  韓俊良認定,兆瓦級風機已是大勢所趨,他決定跳過千瓦級風電機組。隨后,買下德國Fuhrlander(富蘭德)FL1500系列風機的生產許可證,希望以兆瓦級風機為華銳風電在國內風電市場打響旗號、開疆擴土。由于兆瓦級產品投入大、風險高,此舉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無異于一場鋌而走險的技術豪賭。

  而事實證明,當時的“兵行險招”如今實為華銳在發展戰略上的高瞻遠矚,也為華銳風電贏得了快速增長。2006年華銳風電首家推出了1.5MW級風電機組,憑借技術優勢迅速占領了市場,并借勢開發出可適應全球各種風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的1.5MW系列化風電機組,打造了完善的兆瓦級風電機組國產化配套產業鏈,實現國產化兆瓦級風電機組的規模化生產,為在2007年到2009年中國市場1.5兆瓦風電機組爆炸式的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供應能力。

  “華銳堅持國產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戰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第一家、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風電零部件產業鏈,并大力推動大兆瓦級陸地和海上系列風電機組的國產化發展,也奠定了我們取得領先的基礎。”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如是說。

  毫無疑問,國產化的堅持和迅速規模化的制造優勢,是成就華銳風電力克群雄以低成本迅速占領市場的制勝秘笈,而更為關鍵的是,華銳國產化的這步棋走的恰逢其時。

  200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成為帶動國內風機企業發展的溫床。

  對此,一位風電運營商表示,2005年后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開啟了國內風機企業的美好時代,而華銳在起步階段踩準了政策節奏,國產化、自主研發的選擇正是政策所鼓勵的,使其在之后幾次國家特許權招標中獲取更大份額,同時其實驗性的技術開發,也贏得了包括五大電力公司在內的國企客戶們的信任。

  華銳風電似乎對研發大型風機有著特殊的偏好。當多數企業還在進行1.5兆瓦風機的研發時,2006年下半年,華銳風電已開始了3兆瓦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此后順利出產了5兆瓦風電機組技術的開發工作,并在2011年推出了全球領先的6兆瓦風電機組。

  在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看來,國內主要風機制造企業大都奉行“研發生產一代、技術儲備一代”的發展戰略,華銳風電的這一戰略執行的尤為出色。“華銳一方面保持其現實的主打產品始終與當下市場主流的風機型號一致,另一方面又在不遺余力的進行下一代風機產品的技術儲備,這也是其此后在國內風機行業牢牢占據市場領導地位的制勝秘笈。”

 

  二臨危受命制勝海上風電

  如果說華銳風電在創立短短數年間快速成長為行業內全球第二、國內第一的領軍企業,與其從第一臺兆瓦級風機的誕生到全球領先的6兆瓦風電機組的誕生期間,在很多關鍵節點上把準國內風電市場發展脈絡緊密相關。華銳風電在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招標中“臨危受命”,并出奇制勝,依靠自主研發打破國外壟斷,為國內海上風電發展積累寶貴經驗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華銳風電自身在中國乃至全球的行業競爭優勢。

  2007年,中國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正式啟動招標,鑒于國內當時沒有海上大兆瓦風機制造和運行維護經驗,該項目原計劃從國外購進機組,卻因國外企業擔心領先的技術被復制而遭受冷遇。更有國外企業在應標時提出苛刻的條件,不僅報價大大超出國際上的通常價格,更提出“5年之內不提供基礎設施培訓”的保護措施,在業界看來,這形同于買了一個電視卻不給使用說明,苛刻條件迫使項目方將目光轉向了國內的風機制造企業。

  這將華銳風電送上了海上風電市場的大舞臺。據了解,當時該項目要求必須采用2兆瓦以上的海上風機,但國內一些企業才剛剛開始著手1.5兆瓦的風機設計,企業大多還停留在兆瓦級以下的風機制造水平。因此,在進入產業的初期就已開始著手3兆瓦和5兆瓦的風電機組風機研發與生產的華銳風電成為一支獨秀。此后,華銳風電依靠領先于國內同行的3兆瓦技術迎難而上,建造了采用34臺3兆瓦風電機的海上風電場,并一次性順利通過240小時預驗收考核,成功并網運行至今。

  也正是這個項目,讓國際壟斷巨頭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風電制造企業的實力。

  依托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項目,華銳在海上風電機組研發過程中發出適應我國海上環境的機組,在技術路線、防腐、抗臺風、抗鹽霧、低成本維護等方面創造了多個先例,同樣也成為華銳風電進一步拓展海上版圖的一張“王牌”。

  在2010年10月首批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第一輪特許權招標中,華銳風電成功獲得江蘇濱海及射陽兩個近海項目,共計60萬千瓦,以及大豐C4國家潮間帶30萬千瓦示范項目,成為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中最大的贏家。

  “海上風電其實有著天然的開發優勢,一個是風資源條件好,風資源相對平穩,中國的可開發利用量又巨大,所以前景是無限的。”對此陶剛強調,特別是中國的海上風電都是在東部的經濟發達地區,比如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所以它的經濟發達,電網的容納能力很強,且不存在遠距離輸送的問題,所以在未來海上風電大有前途。

  據悉,國家能源局第二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將于2011年底啟動,招標規模擬為150萬-200萬千瓦左右,“我們已經在積極籌備第二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競標工作。”陶剛直言,目前華銳已經出產的5兆瓦、6兆瓦風電機組,不但表明自身在風機大型化方面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同時也契合了市場對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需求,而此外,我們一直備受肯定的風機服務體系和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也都是進一步拓展海上版圖的優勢所在。

 

  三結合國家目標押注行業新增長點

  2011年1月13日,華銳風電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以90元/股的高價格成功上市,創下上證A股“最貴股票”,使其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焦點。而開盤首日即跌破發行價,則再次引起了業界的一片嘩然,華銳風電能否借助資本市場之力再度創造企業新的輝煌?業內人士喜憂參半。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出華銳風電今后的股價,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華銳風電是一只值得長期持有的優質股票,必將為投資者帶來長遠、豐厚的回報。”面對業界的質疑,華銳風電如是答復。

  陰晴不定的股價走勢誰也不能預判,但一向善于“踩點”的華銳風電,卻已經提前嗅到國內風電市場“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

  根據招股說明書,華銳風電計劃募集資金35億元人民幣,投向兆瓦級以上風力發電機組研發項目、3兆瓦海上和陸地風電機組產能建設項目以及海上風電機組裝運基地建設項目。而華銳此舉的判斷依據是,從行業發展趨勢上看,風電機組將從1.5兆瓦向3兆瓦、5兆瓦發展,在風電技術從陸地向海洋邁進的同時,風電市場也將從國內漸漸延伸向國際,或將成為行業的新利潤增長點。

  進入2011年,國內的風電市場因并網難題而陷入僵局,同時大規模風機脫網事故頻發,使得新項目審批幾乎停滯;另一方面,風機企業競爭加劇,主流1.5兆瓦風機已跌至3500元/千瓦的超低價,較3年前幾乎腰斬,逼近各大廠家的“最后防線”,多數企業游走在盈虧之間命懸一線。

  毫無疑問,當前我國風電行業進入轉型期。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主任賀德馨看來,國內風電企業需要積蓄力量,完成從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從國內單一市場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華麗轉身。

  而憑借在技術創新、國產化、規模化、大型化、國際化、服務一體化的一貫堅持和多年積淀,使得并網問題帶來的行業挑戰,或將成為華銳風電逆市彰顯研發實力、提升行業領先地位的新機遇。

  重金押注行業新增長點,以及在大風機、海上風電以及海外市場的提前布局,已經讓華銳嘗到了甜頭。

  據介紹,截至2011年6月,華銳風電中標訂單結構已經發生明顯改變,其中1.5兆瓦占比下降至42.4%,3兆瓦占比上升至47.7%,未來訂單結構向大容量產品側重趨勢明顯。隨著國內主要風電機組制造企業1.5兆瓦機型實現量產,行業競爭日益加劇,1.5兆瓦風機的毛利率逐步走低。但去年以來3兆瓦風機的毛利率略有上升,成為企業提高盈利能力救命稻草。

  “我們未來將大力發展3兆瓦及以上大型風電機組,維持和擴大國內市場占有率,維持行業領先優勢。隨著5兆瓦、6兆瓦的商業化運行,我們有信心繼續保持并進一步提高毛利率。”陶剛如是說。

  走出國門的華銳風電,在海外市場上同樣頗有收獲。2010年,國家開發銀行與華銳風電簽署《開發性金融規劃發展與戰略合作協議》,為華銳風電開發國際市場提供良好的資金保障。而初出國門的華銳風電,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南美等多個國家建立子公司的同時,簽署了多項國際業務協議,并于今年7月同國際新能源開發商MainstreamRenewablePower簽署合作協議,收獲了令人艷羨的“國內風電第一大海外訂單”。

  “今年7月15日,我們同國際新能源開發商MainstreamRenewablePower簽署合作協議,計劃未來5年在愛爾蘭共同開發、建設、運營1000MW的風電項目,并由華銳提供風電機組。”陶剛表示,該合作協議的簽署是華銳風電同Mainstream在美國、加拿大、非洲、南美等地展開全面合作的一部分,而國際化作為“十二五”期間公司的第一戰略,預計到2015年海外業務將占到舉足輕重的地位,屆時華銳將晉升成為一家真正國際公司。

  “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和國家政策調整,風電行業增速正在回歸理性,行業在持續調整中向著更為合理、規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對此,陶剛表示,在市場競爭層面,華銳風電將大力發展3兆瓦及以上大型風電機組,實現5兆瓦、6兆瓦的商業化運行,維持和擴大國內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引領市場走向,保持行業領先優勢。同時,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在全球范圍內參與競爭,使國際市場成為華銳風電今后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同時采取多種措施,積極降低生產成本,嚴控費用開支,使企業利潤最大化。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