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以德國、意大利為代表的全球最大光伏運用市場——歐洲在不斷下調補貼力度,但在2010年光伏市場空前火爆的帶動下,中國光伏企業擴張產能看上去已經成了一種慣性:無錫尚德擴產,英利擴產,天合光能擴產,甚至不少二、三線光伏企業也號稱要將產能擴到GW級別。
新增需求遠趕不上產能擴張腳步的直接后果是,光伏組件及原材料價格均在近期大幅下跌。在此背景下,近3個月以來,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股票市場全面下滑,不少股票更縮水達到六成以上,遠超美國三大股指的同期跌幅。
業內預計,今明兩年將是光伏行業的低谷期,在產品價格不斷下滑、成本壓力漸升的情況下,國內的中小光伏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不過對于大型光伏廠商而言,這正是大好機會。
中國是全球光伏電池和組件的最大生產國,占據全球光伏市場電池和組件半壁江山,無錫尚德、晶澳、英利去年的出貨量均超過1GW。
光伏產能“擴產潮”
與2010年全球光伏應用火爆增長相比,今年可謂是光伏的“小年”。
9月28日,光伏研究機構Solarbuzz駐中國研究員廉銳在無錫稱,預計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安裝量為21GW,增速為9%。這一速度遠遜于2010年153%的增速。
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歐債危機爆發之后,以德國、意大利為代表的國家持續削減對光伏的補貼力度。
廉銳稱,2010年,歐洲市場占到了全球80%的比重,今年這一數字已經降到了六成。到2012年,預計將會降至一半。而像中國、美國這樣的新興光伏市場則在對沖歐洲市場下滑的影響,令整個光伏應用市場維持基本的增長。
一方面是市場需求增長相對緩慢,另一方面則是各家光伏廠商的大舉擴產。
以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第一的無錫尚德為例,9月28日,該公司四期工程投產,新投入的產能達到600MW,使得無錫尚德今年年底前將實現2.4GW的晶硅組件生產能力。
其他幾家巨頭也同樣沒有放緩擴產的腳步。
公開報道顯示,英利估計今年年底將把組件產能擴到2GW,相比去年的出貨量約增加1倍。天合光能也預計其2011年底的光伏組件產能或增加到1.9GW,較去年底增長近60%。
業內人士透露,不少二、三線的企業擴產同樣瘋狂。在今年上半年形勢尚不明朗時,很多中小企業也號稱要將今年的產能目標做到500MW甚至1GW。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市場沒有問題,還是繼續增長的,而是行業出了問題。“行業爆發性的增長,帶來的后果就是爆發性的危機。2010年各個光伏廠商都開足了馬力生產,但今年德國、意大利降低了對光伏的政策支持力度,于是恐慌就出現了。這是企業錯估形勢導致的。”
李俊峰警告,今年僅中國的光伏組件企業的產能就達到了30GW,“中國前五的光伏企業就可以滿足今年全球的光伏需求了。那么剩下的那300多家怎么辦呢?”
產品價格全線下跌
李俊峰的警告不無道理,光伏產品價格的全線下跌已緊隨產能過剩而來。
根據華泰聯合證券提供的數據,國慶前最后一周,晶硅電池組件的價格降到了每千瓦1.08美元,周跌幅為2.11%,月跌幅為4.56%。多晶硅料的價格則報在每公斤44.3美元,周跌幅為7.48%,月跌幅為18.43%。
事實上,今年以來,光伏組件的價格已下跌了四成以上,毛利率的迅速降低已經讓不少企業無法承受。李俊峰說,“中國現在有三分之一的光伏組件企業是處于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則稱,聽說有些小廠已經走到了開始賣設備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