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縣是玉米生產的主產區,種植面積70余萬畝。近兩年來,玉米生產機械化逐步被農民群眾所認識:從當初的玉米機播到秸稈還田再到如今的玉米聯合機收,玉米生產機械化邁出了新的步伐,正在向玉米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挺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良好局面,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推動因素:
一是農民群眾迫切需要。人工收獲玉米,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成本比機收作業高。雖然玉米收獲一般不用搶農時,但耗時費力的活,是現代農民都不愿干的。鄄城縣這樣大的玉米種植面積,如果都用人工收獲,由于現在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不僅自家的責任田干不了,雇人也成大問題。因為現在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90%以上的外出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外出務工收入可觀,如果專程回鄉來收玉米,損失的費用包括誤工、路途費用,比起收獲的玉米價值還要高,這樣算起賬來遠遠不如在外打工合算,他們迫切需要用機械收獲玉米。
二是購機者良好的收益。對購機者來說,玉米收獲機是致富工具。通過調查,一臺背負式玉米聯合收獲機,一個秋季作業下來,一般情況下凈收入可掙到10000元左右,如果經營情況好的話,凈收入可達到15000元。特別是今年不少機手通過小麥機收作業價格上漲,看好了秋季玉米機收的作業市場必將紅火,大大激發了玉米收獲機機主的積極性。例如:鄄城縣董口鎮玉米聯合收獲機機主胡長江,2007年開始從事玉米機械化收獲有償作業服務,當年凈收益10000余元;2008至2010年凈收益都在接近20000元;今年早早動手,到農機部門咨詢、申請領取《跨區作業證》,現已赴河南跨區作業,他很自信的說今年最低凈收入20000元不成問題。購機戶良好的作業收入,對玉米機械化收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是農機部門的大力推廣。近幾年,鄄城縣農機部門都把推進玉米機械化收獲工作作為重點推廣項目來抓:購機補貼資金從補貼種類到補貼比例,都大力向玉米收獲機械傾斜;大力宣傳玉米機收的優越性;多次召開現場演示會,“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算、帶著農民干”,通過示范帶動、算賬對比,讓農民群眾親身感受到玉米機收的好處,把玉米機收的技術傳授給農民。讓農民群眾實現從“要我買”到“我要買”的轉變。多項推廣措施和優惠政策的激勵,提高了農民群眾購買使用玉米收獲機的積極性。
四是玉米機技術的日益成熟。由于玉米機收潛力大、需求市場廣闊,玉米機的生產企業不斷改進,技術日益完善。目前二行、三行玉米聯合收獲機的技術標準、作業功能已經成熟、質量穩定、作業可靠,農機戶可大膽放心地購買使用。玉米收獲機的可靠性、適應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玉米聯合機收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