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和加快“十二五”期間全省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努力實現以支柱優勢產業為支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特色資源產業得到深度開發,集群集聚特征明顯的吉林特色工業化,該省已制定并開始實施《吉林省支柱優勢產業躍升計劃》。
全力打造千億級支柱優勢產業
據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圍繞構造吉林特色產業體系,堅持走吉林特色工業化道路,加大工業投資規模,全力打造九大千億級產業,到“十二五”末,實現工業總量“雙翻番”。即汽車產業實現產值80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000億元,石化產業實現產值3000億元,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2200億元,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冶金產業、建材產業、輕紡產業工業總產值均超千億元,實現支柱優勢產業的整體躍升。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6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3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4%以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該《計劃》并非一味追求支柱優勢產業的總量擴張,更注重的是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為此,《計劃》還提出,到2015年,全省工業經濟產業結構要明顯優化,支柱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將達到6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要達到20%。
企業組織結構要更加合理。努力打造以大企業為龍頭,以產品和產業為鏈條,中小企業緊密配套,大中小企業競相發展的企業組織體系,使產業集中度顯著提升。全省工業總產值10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0戶,1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50戶,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000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6000戶。
產品結構要不斷改善。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4%,汽車配套率達到50%,軌道客車配套率達到50%,精細化學品率達到40%;主導產品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提高;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00件,省著名商標實現1000件,創吉林省名牌350個。
技術結構要不斷升級。重點企業科研經費支出占銷售額比重提高到3%以上,核心技術的專利申請率達到90%以上;再建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6個重點工程實驗室;全省主要工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居國內先進水平比重達到60%以上,其中居國際先進水平達到30%。
產業集聚特征顯著。集中力量建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專用車制造業、石化工業循環經濟示范產業、玉米深加工產業、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農機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產業、光電子產業、精品鋼產業、碳纖維及新材料產業等十大產業基地。重點培育3個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10個超百億元、100個超10億元的特色工業園區。
“七大工程”確保目標實現
為確保上述目標和任務順利完成,今后五年內,吉林省將著力實施“七大工程”,推動支柱優勢產業整體躍升。主要包括:實施“五個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工程。即實施400萬輛汽車、千萬噸油氣當量上產、1500萬噸煉油等一批標志性的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500個;謀劃一批億元以上重點項目,推動一批億元以上達產達效項目,推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重點項目,實施一批3000萬元以上重點工業技術改造項目。對這“五個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工程,全省將統一規劃,滾動實施。以此為支撐,“十二五”期間,全省工業計劃投資2.6萬億元以上。
實施技術創新“雙百”工程。即實施“百戶重點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和“百種重大新產品規模化生產計劃”。“十二五”末,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其中,具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3%;建設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超過300戶,全省新產品產值率保持在24%以上;對“雙百”工程項目,省企業技術創新工程專項資金將給予重點支持。
實施以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為主要內容的“百強”企業培育工程。到“十二五”末,培育出產值超100億元的企業20戶,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150戶。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多途徑消除歷史包袱,實施兼并重組,組建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百強企業圍繞研發、設計、制造等加強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在政策和要素資源上向大企業大集團傾斜,充分滿足其需求。
實施以用能管理、新技術推廣、清潔生產、節能監察審計為主要內容的工業“節能降耗”工程。建設10個企業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項目,推動100戶重點企業采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改造傳統生產工藝,積極推進20戶重點工業企業清潔化、低碳化發展,選擇亞泰水泥、通化鋼鐵等企業開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企業創建試點工作,到“十二五”末,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平達到國家要求。
實施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工程。圍繞打造十大產業基地,重點培育3個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10個超百億元、100個超10億元的特色工業園區。注重培育對特色工業園區發展具有先導作用的高技術、高附加值企業,鼓勵產品市場前景好、有一定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內在要求、成長性好的企業優先進入特色工業園區。注重提升園區的承載、集聚、帶動、衍生四方面能力,廣泛吸引各類資金投入和生產要素聚集,加大其基礎設施、產業鏈條、創新體系、公共服務等能力建設。
實施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內容的“兩化融合”工程。在重點地區和產業園區建設10個省級“兩化融合”試驗區,提高區域產業信息化整體水平。實施重點企業信息化提升計劃,每年滾動推進100個重點企業信息化項目,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兩化融合”標志性企業。實施信息化公共平臺建設計劃,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汽車交易平臺、化工交易平臺等30個公共服務平臺,提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作能力。
實施以提高企業管理創新能力為主要內容的企業素質提升工程,在法人治理結構、兼并重組、信用體系、管理創新、人才建設等五個方面整體提升企業素質。每年推動30戶企業開展法人治理結構升級試點,評選100戶誠信示范企業,總結推廣100個企業管理創新案例,力爭培養國際一流企業領軍人才10名,培養企業經營管理后備人才100名,高級職業經理人100名,同時繼續開展“萬名創業者”、“萬名小老板”培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