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不再出臺專門的“十二·五”規劃,那么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對汽車產業而言將意味著什么?在此汽車工業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未來五年的政策體系將何去何從?10月11日在成都開幕的“2011全球汽車論壇”上,圍繞這一命題,組委會特別邀請到工信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商務參贊陳林、一汽集團副總經濟師周勇江以及德國大陸汽車公司亞洲區總裁JayKunkel進行了專場互動研討。
張相木:中國汽車的六大重點任務
關于“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產業面臨的核心課題,張相木首先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并將其總結為六大重點任務:大力推進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大力推動大型集團的培育和發展;加快關鍵零部件的發展,完善制造體系;加快走出國門,實現國際化戰略;加強標準法規建設,完善政策和法規環境。
在談到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時,張相木特別透露了目前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十年規劃”工作的進展情況。他說:“節能汽車方面,下一步我們要在過去示范運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嚴標準;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制定一些新的措施,建立節能汽車管理條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規劃中制定了一些扶持的政策,同時在新能源汽車標準化方面,我們在國際上開展廣泛合作,包括政府和企業間的合作,也在逐步深入。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制定了五十多項新能源汽車國家行業標準。”
張相木同時認為,“十二·五”時期是我們建設汽車工業強國的關鍵時期,“我國汽車產業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世界汽車產業發展新趨勢,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產業鏈完善的現代汽車產業體系,為建設汽車工業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陳林:希望更多企業走出國門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世界政策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經濟發展出現新的階段性的競爭,中國發展對外合作仍有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已經提出,要按照企業自主決策,引導各種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合作,支持企業在境外開展技術研發的活動,鼓勵制造業優勢企業有效對外投資,創業國際化營銷網絡和知名品牌。
同時商務部在對外投資合作“十二·五”規劃發展綱要中提出未來五年,實現質的飛躍,在全球范圍內人才,技術,資源,品牌,營銷等方面的投入,一大批跨國公司初具規模,我認為汽車加快走出去的,加快營銷網絡的布局和研發力度,不僅符合“十二·五”發展綱要和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也是推動汽車產業升級,提升對國民經濟貢獻。
我想對汽車企業跨國經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以為互贏目標,提倡共同發展的理念,堅持快速發展與和平發展兩者并重,在發展中處理好各種矛盾。二是要兼顧發展速度與質量相協調,在走出去快速發展的同時,要始終保持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即,要量力而行講求實效,增強風險意識,堅定不移的走出去。三是要培養戰略意識,根據國際形勢結合自己的優勢,制訂切合實際的中長期國際發展規劃,選好跨國經營的方向,走出去要遵守國際范例,同時要堅持積極穩妥防范風險的原則。
論壇上,陳林還對吉利收購沃爾沃一周年來的表現進行了點評:“吉利在并購沃爾沃的初期和并購以后的一些戰略選擇,包括在文化融合方面的考慮,目前來看,都做得非常好。”他同時也承認,吉利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現在按照吉利李書福的說法,吉利和沃爾沃是兄弟倆的關系,兄弟倆相互之間學習必不可少,無論是管理,還是技術,還是其他各個方面。”陳林認為,不論吉利收購沃爾沃未來的前景如何,都已成為我們邁向汽車工業強國之路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他說,在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希望有更多有備而來的企業,嘗試走出國門。
周勇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務必兩手抓
中國汽車工業的“十二·五”,在周勇江的理解里,并非沒有規劃可循:“汽車產業的專項計劃可能會圍繞汽車從生產大國到汽車創新強國這樣一個主題而展開,可能會有針對性地提出更縝密、科學,更具戰略意義的一個具體規劃。對于現在的企業來講,我們所要遵循的就是,按照我們國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去做。”
周勇江認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二·五”規劃中,對汽車產業提出了兩個核心關鍵詞:“一個方面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則是節能環保。”
他進一步闡述說:“一汽的藍圖戰略是兼顧傳統的汽車技術和新能源其他把握前沿科技,掌握核心技術,擁有競爭力的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打造技術成熟,質量可靠,性能優異,具體的做法我們還是從兩個方面開展。第一,在自主創新的體系下充分利用國內外的汽車資源,全面提升傳統動力,低碳節能的技術。第二就是在新能源技術方面,我們堅持在技術上可行,環境上可容的發展原則,系統地規劃從PHEV一直到EV的技術路線。”
JayKunkel:大陸集團鎖定技術創新
在現場有關中國汽車“十二·五”的討論中,大陸集團的JayKunkel從一個零部件供應商的視角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機會。
在大陸集團有關中國客戶的分析中,Jay認為市場的分散性給零部件供應商帶來了極大挑戰,所以在中國的未來五年戰略,大陸集團定位在“強調行業與資產的整合”。
Jay透露說:“我們大陸公司,在中國有70多個客戶。隨著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你就會把重點放在創新方面。而我們如果把重點放在技術方面,我告訴大家很難做到的一點,你如何去為70名客戶設計不同的產品,這是很困難的,每個客戶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創新思維至關重要。”
Jay認為,在這場整合中,技術創新的力量不可忽視:“我們要有戰略性的、前瞻性的思維,要把技術帶到中國。與此同時,為了使我們的技術產品能夠應對競爭挑戰,公司要有能力管理技術及產品線,在產品的生產周期中,逐步優化我們的資源和流程。”
在談到大陸集團未來五年在華投資的重點區域時,Jay毫無保留地透露說:“我們會把重點放在西部、南部和西南部,這個動因就是成本。”他介紹說,去年大陸集團在上海的分支機構每小時的人力成本將與其他亞洲地區,包括印度的技術中心持平。“我們也需要不斷地用成本來促進這個創新過程,最終在我們的產品價格上形成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