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種種質量事故陰影籠罩的中國風電[0.34-6.94%]制造商要為過去5年的狂飆突進付出代價了。
中國風電產業減速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但速成冠軍華銳風電[21.75-0.50%股吧研報]的瞬間跌落還是讓人有些意外。
去年10月14日,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少見地出現在北京國際風能展的制造商專場論壇上,彼時,這位中國最大的風機制造商曾高調宣稱:“我相信中國的風機(廠商)完全可以向國際上任何一家風機企業看齊。”韓同時宣布,未來五年華銳將加大國際化的進程,海外市場銷售將占華銳的30%,甚至達到50%。
不到一年,華銳海外市場不僅進展不如預期,且遭遇國內市場的嚴寒。8月29日,華銳風電公布半年報,營收同比下滑29.4%,凈利潤同比降低48%。這位搭上中國風電發展快車的速成冠軍,在經歷五年高速發展并于去年躋身全球第二后,首次下滑。
壞消息接踵而至。9月14日,美國超導公司宣布對華銳風電提起刑事和民事訴訟,稱華銳盜竊知識產權和合同違約。但華銳風電在書面回復本刊問詢時稱,美國超導自2006年開始為華銳提供核心部件,但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其變頻器的故障率較高,超導未能履行合同解決這一問題。
華銳不是唯一的失意者。全國第二、早于華銳8年成立的金風科技[9.85-0.91%股吧研報]中報顯示,金風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下降17.6%和45%。兩個位于金字塔塔頂的風電巨頭業績的大幅下滑,折射出中國這一高歌猛進的新能源產業正在遭遇不尋常的逆風。到底發生了什么?
老問題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秘書長李若梅認為,過去五年風電行業的發展靠的是地方政府政績和GDP的推動。無序發展造成的隱患在今年集中爆發。
截止到8月2號,國內風電機組共發生27臺次重大事故,其中倒塌的有5起。機組質量問題只是其一,另一更大的問題是風電對電網造成的沖擊。
電網對風電一直沒有完全開放接納的態度。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數據,截至去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達4473萬千瓦。而根據中電聯統計的數據,2010年底發電裝機容量為2957萬千瓦。通過這兩個數據可以算出,高達34%的裝機量并未并入電網發電。
今年初,國內最大風電運營商龍源總工程師楊校生在出席可再生能源學會年會時透露,發改委在審批風電項目,要先看電網的安排。這一信息也傳遞出風電廠商與電網之間的微妙關系。
2月24日,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橋西第一風電場因一個開關間隔的電纜頭故障絕緣擊穿造成短路,使得酒泉風電基地598臺風電機組相繼脫網,導致電壓大幅波動,甚至波及甘肅電網,對整個西北電網造成威脅。僅過了一個多月,4月份甘肅酒泉和河北張家口又發生兩起大規模風機脫網事故。
5月,電監會通報了三起風電脫網事故,并提出風電機組必須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
pagesymbol#
今年9月,當本刊記者赴酒泉采訪時,途經瓜州風電場,大片風機停轉。酒泉市能源局局長吳生學解釋,脫網事故后,豎立于酒泉風電基地的3771臺風機全部在進行低壓穿越的改造。酒泉已裝機的55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現在只有1/3并入電網發電。
低壓穿越改造,使得風機制造商需要在每臺風機上增加5萬至50萬的改造成本,更大的影響在于惹怒了電網,使得風電項目審批核準難度加大。
“主要是去年機組質量和今年脫網事故,國網發飆了。”金風科技總工程師崔新維說。國網提出,若還按前五年模式發展風電,電網會崩潰,造成大面積的斷電事故。國網從安全角度提出這樣的訴求,政府主導部門不會不予考慮,不顧現實情況來發展。
此前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項目,地方發改委擁有審批權,因此4.95萬千瓦成為各地最易見到的規模。
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告訴本刊,地方政府還是具有審批權,沒有變動。但事實卻是,真正擁有項目核準能力的權力收歸到了中央。
8月初,國家能源局下達“關于‘十二五’第一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安排的通知”,安排在全國29個省市擬核準風電項目總計2883萬千瓦。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雖然現在地方還有風電項目核準審批的權力,但必須是能源局確定的項目。
如此,風電項目的核準門檻提高,新項目的審批速度放緩。酒泉二期300兆瓦風電項目從今年3月就開始籌備,到現在一臺新增裝機都沒有。吳生學告訴《環球企業家》,主要還是受到脫網事故的影響,否則現在300兆瓦的項目已經全部建設完畢。
除了影響風電運營商的項目建設外,此事對風機制造商也造成不小沖擊。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知:“制造商此前訂單都簽了,由于現在項目核準的變動,本來計劃下半年建的項目,現在要推遲了,貨也沒法按計劃發出去。”
禍不單行,2011年銀根緊縮政策,使得這個高度依賴銀行貸款的行業雪上加霜。不僅是風電運營商依靠銀行貸款來建設風電場,整機制造商也依靠貸款進行零部件的購貨。“銀行現在的底限,和我們的需求還是差一個數量級。”崔新維說。貸款困難造成的資金鏈緊張,從運營商開始,往制造商傳遞。
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的景象或可折射出現在中國風電制造業的全貌。金風甘肅的總裝廠可年產800套風機,今年生產的400套風機,有200套作為庫存堆放在園區內。中材科技[13.952.42%股吧研報]位于酒泉產業園的工廠有12套葉片生產模具,現在僅有兩套開工。
風機制造行業內部激烈的價格戰又使得企業毛利率進一步下跌。2007年,華銳一臺1.5MW的風機還能簽訂1200萬的銷售價格,現在1.5MW風機的價格僅為600萬,四年時間,價格下跌了一半。
“若靠市場調節,肯定能回歸到有序,但靠行政驅動,也只能靠中央行政來干預。”李若梅說。這個并未完全市場化競爭的行業,一邊是隨著政府決策而產生巨大波動,一邊是企業內部間的激烈角逐。
如何穿越亂流?風機制造商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如現在紛紛開始考慮研制出適合于低風速地區的風機,更是有企業把兩年售后服務期延長到五年,甚至愿意為運營商賠償因機組故障損失的電量。
“中國風電行業的井噴時代已經結束了。”施鵬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