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浙江海寧當地村民舉報“排污導致31人患上癌癥,6人患上白血病”的光伏企業晶科能源,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就“與記者沖突事件”以及“固體廢料處理不當”公開致歉。
9月17日,海寧市環保局副局長陳洪明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承認,今年4月,海寧市環保部門就已發現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雨污分流不徹底”,8月底的一場大雨后,晶科海寧工廠旁邊的小河中發現成群的死魚。9月19日下午,晶科能源承認,海寧工廠含氟固體廢料堆放不當,致使該固體廢料在被暴雨襲擊后經雨水管線排放至附近小河。海寧市環保部門該公司發布警告,但晶科執行不力。
而這也許只是浙江“光伏大躍進”諸多隱憂的一個縮影。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稱,在當地,企業“先投產后環評”的例子并不鮮見。盡管海寧公安局稱前數百名群眾因晶科能源環境污染聚集,部分人員用磚頭、石塊襲擊維護秩序的民警、保安,其中一些人員推翻停放在廠區和路邊的民用車8輛、警車4輛;目前已有20人被刑事拘留或行政拘留。市環保部門也進一步加強了對晶科能源廢棄物排放和周邊河道水質的監控及檢測,安監、經貿部門已采取措施進行督查和配合整頓等。但是這次污染的主角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卻是一家新能源企業,而新能源在公眾的印象中是一個“清潔、綠色”的行業。為何一個綠色產業會成為被周邊居民喊打的重污染企業?
光伏電池在生產能源的過程中不會產生污染,而國外企業由于生產工藝的原因,一般也不會產生污染,所以這個行業被認為是綠色行業,那為何在中國,這個綠色行業卻成為污染源?
在外界環境成本約束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像太陽能這樣在很多國家被稱為“綠色能源”的行業在中國也會演化成為重污染企業,這究竟是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還是中國的軟肋?這恐怕是政府和企業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據悉,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晶科能源近期爆出“污染門”事件,晶科能源位于浙江省海寧市的生產基地已因固體廢料處置不規范導致污染河道水體被當地政府責令停產。中概太陽能指數(SLR10)大跌6.66%,報353.79點,持續刷新歷史最低點記錄,成份股除韓華新能源外,其余均創52周新低。晶科能源暴跌28.10%,領跌太陽能指數;其余有7只成份股跌幅超5%。
此文為中國傳動網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