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減少、原材料價格波動頻繁和人工成本上升是導致去年以來棉紡和服裝生產、加工行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近日,棉農開始采摘新一季棉花,在新棉大規模上市的前夜,國家也按計劃啟動臨時收儲政策以穩定棉價。業內人士坦言,穩定的棉價可以有效降低紡織業經營風險,但目前來看,紡織業下游市場訂單少、產能過剩等“沉疴”一時仍難解決,紡織業重見起色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訂單減少、原材料價格波動頻繁和人工成本上升是導致去年以來棉紡和服裝生產、加工行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雖然國家臨時收儲政策穩定了棉價,但行業人士認為,棉紡行業借勢走出困境還需要一段時日。
山東省德州棉花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8月份21支純棉紗主流報價在25800元/噸左右,比月初下跌1400元/噸,比今年3月初最高價時下跌了13000元/噸,跌幅達32%。
相關人士表示,隨著8月份棉價止跌企穩,棉紗價格也趨穩,但報價很難上調。棉紗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銷售形勢依然嚴峻。
如何借棉價穩定之機,盡快突破市場困境,是各個企業正努力解決的問題。德州恒豐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思社說,行業目前面臨的壓力還是市場需求低迷、訂單不足、出口訂單更少,抓住棉價穩定的機遇打開市場十分關鍵。
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高芳近日也表示,紡織業面臨國內通脹壓力仍然較大,企業融資困難,成本加大;國際經濟形勢多變,需求回升不穩,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國際競爭力削弱,出口存在不確定性;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等各類價格上漲,成本提升過快,企業難以消化等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