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贏在制造”

時間:2011-09-17

來源:廣州博瑋伺服科技有限公司

導語:伺服電機的設計、制造技術含量很高,同樣的功率、體積,但不同的制造工藝生產出來的電機力矩往往差距很大,只是目前市面上的電機,都幾乎是在低水平的競爭中

      筆者最近在走訪企業(yè)中發(fā)現一個很有趣的“謬論”:有些人說,目前伺服電機的生產幾乎沒有技術可言,因為目前市面上的電機相差無幾,拆開來一看都大同小異,即使是沒有技術的企業(yè)照虎畫貓就也可以造出來。但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伺服電機的設計、制造技術含量很高,同樣的功率、體積,但不同的制造工藝生產出來的電機力矩往往差距很大,只是目前市面上的電機,都幾乎是在低水平的競爭中,能轉起來就行,給人感覺電機是個低附加值的產品。不同的觀念,得出一個結論:電機的外觀、材料、繞線方式等都可以模仿,但唯有制造工藝無法簡單復制,這也是目前市面上的國內外電機性能差距的根源之一。

  郎咸平曾經說過,企業(yè)必須做產業(yè)鏈整合和工藝流程的提升,雖然這是一個無比艱辛的過程。目前國內制造流程工藝落后,大多沒有良好的系統(tǒng)工程工藝,企業(yè)家努力的方向是以利潤為主導的。在今天的環(huán)境下,郎咸平認為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向走出困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今后真正轉型必須是工藝的提升,產業(yè)的整合。他直言,德國的機械類產品靠著優(yōu)越的品質控制著定價權,產業(yè)鏈整合美國做得好,工藝流程德國、日本做得好。進口被德國吃,出口被美國吃,中國是被兩頭吃,所以大家提起制造業(yè),提起OEM,總想起“血汗工廠”,難道真的只有這一條出路么?本期的工程師博客《代工:非常6+1》一文中的觀點深得筆者贊賞,是的,誰說代工就沒有燦爛的未來?

  企業(yè)真正要轉型的是思維,只有提升了產品的品質,才能有真正的定價權,而提升產品品質,貫穿于制造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材料、設計、工藝、生產、質檢,只有贏在制造,才能贏得未來。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lián)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lián)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