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說:“我們擁有當代最先進的輸變電技術和設備,完全可以媲美歐美國家。”
由我國電力企業研制成功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建成了世界第一條投入商業化運行的長距離800千伏、1000千伏特高壓直流、交流示范線,而這個規模的長距離輸電線路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當然是世界領先水平。
由于目前世界上需要建設長距離、高等級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國家不多,全球市場需求還有待培育,所以我國在電力傳輸設備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暫時還沒引起國外的關注。
目前我國電力傳輸設備制造業的“領先者”主要有天威集團、南方電網。
在海上風電、民用航空設備制造領域,我國企業目前還處于行業內全球性競爭的“新來者”,但騰飛在即。
在這兩個領域尤其是在民用航空領域,近期我國企業已經與業內的全球領先企業簽訂了技術轉讓協議,大飛機項目的順利推進不久就會改變目前全球的行業局面。
國內的民用航空設備市場需求也值得看好。未來10年,中國對商務飛機的需求將會大幅增加。根據中國航空學會通用航空專家委員會的預測,中國通用飛機到2020年市場保有量總架數為1萬架左右。
國家戰略是重要推動力
國家的支持主要是確定為戰略性產業,給予政策性、方向性引導,推動自主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快速騰飛,國家戰略是最重要的推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特別是在“十一五”時期,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和《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這個行業快速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十一五”時期,我國機械工業的總產值從2005年的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超過14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
就是在這5年里,我國裝備制造業的一些代表性企業快速提升,躍升到了“全球領先者”地位。5年前,全球7大頂級無線電通信設備供應商還都是老牌的西方跨國公司,現在他們中的4家企業已經被收購或兼并,而我國的華為和中興兩家企業已經穩居全球的前5位。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公室呼淑清表示,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我國主要輸變電設備技術水平能夠取得巨大進步,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包括特高壓交直流示范工程對國產化設備的采用。我們從中得到重要啟示,政產學研用結合,依托工程推進裝備國產化,是實現裝備技術升級的有效途徑。
中國光伏產業的崛起,也受益于國家對新興產業特別是新能源產業的支持。這種支持主要表現在啟動國內市場方面的政策,比如鼓勵光伏系統上網的電價政策等。
實際上,美國汽車業走出國門靠的是美國的國家戰略。對于后發國家來說,企業要想真正走向世界更需要有國家的戰略安排。
需要說明的是,國家的支持或者政府的支持并不一定是直接投資或者給予多少補助,主要是確定為戰略性產業,給予政策性、方向性的引導,推動自主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工業化加速帶來巨大國內需求
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快速騰飛提供了廣闊舞臺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加快,隨著整個工業的快速發展,工業制造業對機械設備的需求加大,我國的工業化進入了“重化工”階段。所謂“重化工”階段,就是可以而且必須加快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發展的階段。
2011年二季度,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銷售收入為63771.8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出口額為2357.4億元,同比增長20.1%。來自中經裝備制造業景氣指數的這組最新數據表明,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仍是國內需求。
當然,也有個別特殊情況,光伏產業國內市場啟動較晚,依然以國外市場為主,尤其是產業鏈兩頭,國內市場比例小,以無錫尚德為例,國內銷售比例不到總數的5%。所以世界上對我國的太陽能發電的電池板制造業格外關注。
自主創新技術升級是關鍵
企業需要練好“內功”,抓住技術創新、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才是企業、行業騰飛的關鍵
一個產業或企業的發展固然離不開種種外界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其自身的努力,練好“內功”。企業需要練好的“內功”,其中抓住技術創新、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才是企業、行業騰飛的關鍵。
在無線電通信設備制造業,華為在無線接入網、移動軟交換解決方案、NGN出貨量等的市場份額都是全球前兩名;中興通訊(000063,股吧)目前位居行業的全球第5。這兩家企業在國內是自主創新的典型,已為人所熟知。華為之所以快速騰飛成為行業的“全球領先者”,主要得益于長期堅持開放式的研發創新,每年將不少于10%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并將研發經費的10%投入新技術預研。華為在國內及美國、德國、瑞典、俄羅斯、印度等地設立了20個研究所,與領先運營商成立20多個聯合創新中心,形成了持續創新發展的有效機制。
中國南車(601766,股吧)是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商和全面解決方案供應商。截至2010年底,中國南車營業額已經超過加拿大龐巴迪公司(軌道交通板塊),位居行業的世界第一。中國南車認為,核心技術體系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建設了設計、制造、產品三大技術平臺,研制出了高端的軌道交通產品并以此開拓市場,才最終奠定了自己在行業內的“領先者”地位。
在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業,華銳、金風科技(002202,股吧)、東汽3家企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接近60%。這3家企業的新增裝機容量進入了全球前10名。它們都具備了兆瓦級風電機組設計制造的關鍵技術能力,也是得益于技術創新、自主創新。
在太陽能發電關鍵設備制造業,尚德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和組件制造商,2010年出貨量世界第一,在美洲、非洲和亞太地區市場份額第一。尚德的成功依靠的是在高效低成本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產業化技術等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
東方電氣(600875,股吧)認為,與國外企業相比自己的競爭優勢主要在于東方電氣加強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并借助國內市場的巨大機會,使產品質量、性能指標在實踐中逐步提升。
技術創新的途徑和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也可以通過技術合作方式。如華為與一批著名跨國公司簽署了一系列知識產權交叉許可協議,包括一些需要合理支付許可費的專利許可協議。每年支付專利許可費以獲得業界其他領先公司專利技術的合法使用權,作為自主研發創新的重要補充。
“大國企”發揮中堅和骨干作用
實力雄厚的大型國有企業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先進的技術裝備,擁有較高水平的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等優勢,在我國裝備制造業快速騰飛的過程中,發揮了中堅和骨干作用
在我們提到的領先企業中,軌道運輸設備制造業的中國南車、中國北車都是大型國有企業,煤電設備制造業的東方電氣、上海電力(600021,股吧)集團等,動力傳輸設備制造業的南方電網,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業的東汽等,都是大型國有企業。無線電通信設備制造業的中興,也是由大型國有企業改制的。
軌道運輸設備制造業的“領先者”都是大型國有企業,這并不奇怪。其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從蒸汽機車、內燃機機車、電力機車到“中華之星”等試驗性高速列車,都是國內自主開發的。這些自主創新研制的高新技術,始終是大型國有企業完成的。
目前的大飛機項目,其基礎則是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自行研制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毋庸置疑,研制運10的工作全部是由大型國有企業承擔的。盡管我們自己研制的大飛機沒有形成產業,但研制大飛機的技術和制造基礎,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有能力設計和制造大飛機潛力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想到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經進入全球領先者地位的企業,我們對它們的敬意油然而生。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領域和企業能成為全球領先者,推動我國早日由裝備制造大國邁向裝備制造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