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高達1.955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為19.8%,而美國去年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僅為19.4%,這是中國首次超過了美國?!爸袊圃鞓I的問題是大而不強?!鄙虾=煌ù髮W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呂巍教授指出,當制造產業中多個行業的增速開始逐步放緩,中國本土企業不得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下一個利潤增長點在何處?如何維持與此前同樣的增長?在制造業面臨拐點、人才問題凸顯、中國企業崛起等新情況下,跨國公司也開始重新思考其全球運營、中國市場運營的戰略和戰術,這無疑對本土企業有借鑒作用。
為此,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將于2011年9月2日舉辦2011中國制造業全球運營高峰論壇,邀請全球政界、學術界精英以及企業領袖,問診本土制造,尋找制造業企業全球化運營的新思路。
中國制造業拐點來臨
當大部分中國本土企業在追求規模效應以及技術崇拜的同時,企業的管理很容易被忽視,當企業增長開始降速的時候,這一問題就變得尤為突出。
“世界制造業的一些領袖反映,中國制造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軟肋:一是核心技術依賴于國外;二是缺乏全球整合資源和運作的能力;三是通路體系和服務體系還很薄弱。這些歸到一點,就是運營的問題。”呂巍教授指出,“目前中國的制造業正面臨轉型,急切需要解決的是技術升級和管理升級的問題。中國的制造業,除缺核心技術人才外,更缺的是熟悉全球業務的運營管理人才?!?/p>
近兩年來,在規模優勢開始喪失的時候,部分企業開始了自我反思。比亞迪(002594,股吧)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說,比亞迪要更加關注售車質量,而不是“一味追求市場份額”,并指出,過去幾年過于注重增長是錯誤的。與比亞迪類似,在體育用品行業,李寧在去年也提出要進行渠道整改,開始收縮龐大的經銷網絡,粗放式的增長讓李寧看不到增長。李寧的CEO張志勇指出,“如果沒有足夠的品牌溢價,受制于租金上漲、行業增幅減緩等因素,這些低層級市場的店鋪將陷入虧損?!?/p>
顯然,在中國經濟繁榮增長的背后,部分企業已經感到了不安。此前,中國制造享受了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帶來的優勢,但隨著近兩年來的工資爆發式增長,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越來越稀薄。一份來自于摩根大通的報告顯示,中國將在建筑、制造、批發和零售等細分行業受工資上漲的影響最大。除此之外,制造業的企業從去年開始感受到了原材料大幅增長帶來的影響,這讓大部分以低價取勝的中國產品,開始喪失自己的廉價優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黃亞生教授表示,一些中國企業尚處在產業鏈最低端,尚沒有充分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中國制造業公司的結構,與其說它是公司還不如說是工廠?!彼^工廠就是有一個廠長,其他人都是工人。這是一種頭輕身子重的結構,管理人員很少。原因也很簡單,工廠從外企那里拿到訂單,中國企業放棄了思考?!爸袊て髽I唯一需要的是一個懂英文的人,能把對方要求翻譯成中文,然后交給工人去生產?!?/p>
然而隨著本土企業的不斷壯大、競爭加劇,在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全球經濟不樂觀的預期下,大部分企業開始思考如何不被邊緣化的問題。要在行業內站穩腳跟,背后卻是品牌如何運營管理的課題。摩立特集團亞太區消費品業務負責人唐仕德(TorstenStocker)對媒體指出,“我對中國人迎頭趕上的速度、將西方技術與自主技術相結合并以低成本生產的聰明才智深感敬佩。中國品牌需要一個提升階段,但可能比發達國家實現的時間要短?!痹谶^去十年內,調整業務模式以保持競爭力、將快速發展經濟體整合到全球供應鏈、收購或與挑戰者進行合作、加強傳統技術、服務等優勢等成為了本土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選擇,然而,如今要尋求新的利潤突破口,本土企業需要將戰略目光放置到全球市場,全球化運營已然成為主流企業的焦點。
變革下的人才缺位
中國經濟整體的飛速發展為中國企業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這樣的環境下,管理水平良莠不齊的企業都能獲得增長。如今在大環境面臨變化的同時,企業的管理成為制約企業繼續高速發展的因素。中國制造難以突破的背后是中國企業的管理軟肋,尤其表現在對人才培養的忽視。
該問題同時發生在美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日本汽車品牌的大規模生產給美國本土制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美國人選擇了通過人才培訓扭轉局面。1988年,以摩托羅拉、通用汽車、波音公司、聯合技術集團(UTC)和惠普公司(HP)等為首的美國大型制造業企業聯合起來,找到了在工程和管理方面均領先全球的美國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出資委托MIT設置緊密結合工程和管理的、具有高度實踐性的課程,以期為美國企業培養技術和管理皆過硬的復合型人才,提高美國制造型企業的競爭力。
由此,MIT斯隆商學院聯手工程學院8個專業共同設立了制造業領袖項目(LeadersforManufacturing,簡稱LFM)。MITLFM項目的設立,標志著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壁壘被首次真正打破。
黃亞生教授介紹,LFM成立時,美國的制造業狀況非常不好,產品質量下降,就業減少?!八麄兿M鸏FM能夠幫助美國的制造業?!?/p>
事實證明,經過20多年的運營和優化,MITLFM項目為美國制造業培養了一千多名優秀人才,他們當中不乏像波音商用飛機事業部全球副總裁PatShanahan、蘋果全球研發總裁DongField等全球領先跨國企業的高管,成為全球制造和運營領域的中堅力量。
該項目通過上海交大與MIT聯手在安泰學院創辦“中國全球運營領袖”(CLGO)落地中國,成為國內最早關注制造業管理人才領域的項目。據了解,交大中國全球運營領袖項目的畢業生平均起步年薪為21.6萬元,相比入學前有111%的增幅。
管理人才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的短板,大部分已經意識到人才重要的企業卻沒有這個魄力和耐心培養人。呂巍教授指出,“中國制造業除缺核心技術人才外,更缺熟悉全球業務的管理人才?!焙彤斈昝绹髽I主動找到MIT要求聯合培養人才不同,絕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沒有培養人才的意識。
本土企業全球化尚處于低級階段
2010年11月,全球權威咨詢機構埃森哲(Accenture)發布名為《多極世界,長袖善舞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研究報告,認為中國企業已經踏上了全球化道路,但要成功實現全球化,中國企業必須要有明確的全球化戰略選擇,并建立適合當地商業環境的全球運營模式。
該份報告指出,全球化不僅是要看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重,同時也要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運營管理能力。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李綱表示,企業實現全球化,必須同時考慮到戰略層面和運營層面的問題,戰略方面需要考慮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去哪里做;在運營方面,則必須要有相應的全球運營模式和運營能力。
除企業的銷售來源、資產分布外,包括員工素質、管理團隊能力、全球范圍的組織管控能力和協同能力、全球研發、品牌管理能力等在內的企業能力同時被視為企業全球化的指標。根據報告透露,從以上兩方面衡量,全球化分為3個階段:“初級階段”,企業的運作、收入、資產、員工和管理團隊等基本立足于國內;“中級階段”分為出口導向和價值鏈優化兩類,前者銷售收入大部分來自海外,但所有的能力尚在國內,后者的銷售和資產可能大部分還在國內,但開始注重價值鏈的延伸;最后是“全球化運營階段”,企業海外業務和海外市場已經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具備了全球化運營的能力:市場全球化、員工全球化、整體生產布局全球化和管理層全球化。報告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中國企業還處于全球化的初級和中級階段。
從一家本土企業轉變為一家全球化的企業,需要在運營上進行很多調整,培養和增強很多能力,比如跨文化、跨地域、跨語言地管理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法律監管體制下的企業的能力。然而,目前國內本土制造業卻存在兩個誤區,一個是抄底,另一個是把收購兼并等同于全球化。
中國并購者的實力已成為全球交易撮合圈子里一個反復談論的話題。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的海外并購交易額躍升37%,至554億美元,約占中國買家并購總額的三分之一。
“我們發現,大多數沒有取得成功的收購兼并,是因為在操作過程中重交易而輕整合。所謂的整合并不是在交易完成之后才開始,而是在交易談判的過程中,就要對整合的路線圖和方法有清晰的定位?!崩罹V指出。該報告中列出了中國企業海外兼并收購之后應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受訪者的回答中,占前三位的分別是建立溝通和互信、留住并購方的人才以及穩定生產和市場。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全球化運營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和重要的戰略選擇,尋找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全球化戰略和運營模式成為的一個緊迫的議題。
如何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和使用,進行設計、采購、制造、銷售以及提供服務,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如何在全球化運營中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為此,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將于2011年9月2日舉辦2011中國制造業全球運營高峰論壇,邀請全球政界、學術界精英以及企業領袖,匯聚上海,共同探討、尋找制造業企業全球化運營的新思路,搭建一個制造業領袖與政府部門、高校學者對話的平臺。
屆時,上海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樂江、霍尼韋爾全球副總裁ShaneTedjarati、被公認為供應鏈管理先驅思想領袖之一的MIT著名教授DavidSimchi-Levi等將為中國制造難題出謀劃策。此外,國內外知名企業,包括比亞迪、DELL、霍尼韋爾、中興、NIKE、三一重工(600031,股吧)、施耐德等都將參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