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我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鋼鐵工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節能減排的任務繁重。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源頭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也是緩解鋼鐵工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能源短缺的客觀需要。因此,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鋼鐵工業,是實現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
那么,目前鋼鐵工業發展循環經濟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十二五”期間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日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首席分析師遲京東、鋼協發展與科技環保部副主任黃導,就這一問題發表了看法。
遲京東指出,鋼鐵工業過去進行節能減排,對企業來講,最主要的意義是節能降耗降成本,體現為直接的經濟利益。未來,鋼鐵企業要轉變這種觀念,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這種社會責任體現在節能減排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說經濟上的“不劃算”,而社會效益則較為突出。比如寶鋼就提出了高于鋼鐵生產經營自身的環境經營理念,這是鋼鐵工業的一種進步。而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會使節能減排的難度越來越大。
鋼鐵行業節能減排潛力巨大
對于“十二五”期間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的潛力,黃導從淘汰落后產能、技術進步和其他各方面進行了估算。
淘汰落后產能。2005年,估計鋼鐵工業落后產能的比例為25%,預計“十二五”末期,我國鋼鐵行業落后產能的比例將降至5%。如果2015年我國鋼產量達到7.5億噸,通過淘汰落后產能,以先進產能替換落后產能,相對于2005年可實現節能量3376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7.9萬噸,減少煙粉塵排放9.8萬噸。如果“十二五”期間的落后產能被完全淘汰而且不新增產能,則相對于上述情況可減少9245萬噸鋼,可實現13403萬噸標煤的節能量,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4萬噸,減少煙粉塵排放4.2萬噸。
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對節能減排的貢獻率達到40%~60%。鋼鐵行業技術進步應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推進:第一,普及和推廣現有成熟的節能技術,如干熄焦、高爐爐頂余壓發電、轉爐煤氣回收、蓄熱式軋鋼加熱爐、鑄坯熱裝熱送等;并著重對已有的節能技術的使用效果進行改進。第二,開發一批關鍵節能技術并實現產業化,如燒結余熱發電、焦化煤調濕、轉爐低壓飽和蒸汽發電等。第三,節能前沿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如冶金渣顯熱回收、冶金副產煤氣制取清潔能源、氫冶金工藝、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與儲存等。如果以上節能減排技術均得到采用,與2005年相比,預計“十二五”末期將節能3384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2.1萬噸,減少煙粉塵排放22.1萬噸。
提高廢鋼回收利用水平。根據預測,2015年基于產量7.5億噸的水平進行計算,若保證噸鋼添加廢鋼170千克需要廢鋼12750萬噸;如果考慮落后產能被淘汰且并不被先進產能替換,2015年的產量達到65755萬噸,保證噸鋼添加廢鋼170千克需要廢鋼11178萬噸,需要在當前8500萬噸的基礎上增加廢鋼回收量3324萬噸。
行業間循環。預計“十二五”末期通過提高副產煤氣回收量,與2005年相比實現節能2611萬噸標煤,通過提高副產煤氣回收量將實現節能2952萬噸標煤。到“十二五”末,預計我國鋼鐵工業高爐渣制水泥的利用比例將達到90%,節能潛力達到1016.25萬噸標煤;鋼渣的利用比例達到20%,節能潛力達到253.95萬噸標煤。預計到2015年,焦爐、高爐利用廢塑料的普及率分別達到5%和10%,節能潛力分別達到152.60萬噸標煤和103.82萬噸標煤。
能源管理中心建設。能源管理中心著眼于全廠能源介質的在線跟蹤與優化控制,一是確保生產的穩定供應和動態調配:二是充分優化能源系統,實現能源的合理配置,可降低總能耗2%~5%;三是集中管理與自動化操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到“十二五”末,200萬噸以上鋼鐵聯合企業和50萬噸以上的特鋼企業應全部建有能源管控中心,預計節能量達到100萬噸標煤,相當于減排約235萬噸CO2。
發展循環經濟要推進重點工程與關鍵技術
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據黃導介紹,“十一五”期間鋼鐵工業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落后產能阻礙了行業節能減排水平提高。據統計,重點統計鋼鐵企業仍有90平方米以下燒結機200余臺,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370座,50噸以下轉爐120余座,10噸以下電爐20余座,而未納入統計體系的占全國鋼產量16.4%的中小鋼鐵企業有很多屬于落后產能。這些落后產能嚴重阻礙了行業節能減排水平的提高。
第二,鋼鐵企業能源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企業工序能耗未達到國家標準《粗鋼生產主要工序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限定值。占鋼鐵企業二次能源總量70%以上的副產煤氣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放散,且各企業之間煤氣回收利用水平相差很大。此外,余熱資源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國外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循環經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廢鋼綜合單耗遠低于世界水平,廢鋼資源不足問題十分突出。鐵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回收率僅為30%,比發達國家約低20%,釩鈦磁鐵礦(尤其鈦資源利用)和稀土資源總體利用水平還比較低。水資源利用方式仍然比較粗放。
第四,鋼鐵行業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尚未建立。早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環保部和統計局已下發了《關于印發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但時至今日,鋼鐵行業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仍未建立。
第五,鋼鐵行業與其他行業及社會之間的鏈接有待加強。鋼鐵行業與原料供應、產品深加工等上下游循環經濟產業鏈尚未完全建立;與建材、化工、電力等相關行業之間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還剛剛起步;與城市、社會之間的大循環還處于試點階段。
第六,技術研發力度不足。我國尚缺乏專項研究基金的支持,具有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較少,企業間技術水平差異也較大,核心技術的掌握程度較低,驅動發展后勁不足。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鋼鐵生產新工藝、新裝備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依靠先進技術推進節能減排的激勵機制還未完全建立,相應節能減排技術規范不完善,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七,循環經濟激勵政策不到位。鋼鐵企業利用余能、余壓發電等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得不到有效認證和享受國家獎勵,企業自發電項目上網、并網困難,上網價格較低,而用電價格較高;鋼渣、尾礦綜合利用等一些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好的共性循環經濟技術缺乏資金支持,給推廣造成困難。
第八,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重點大中型企業噸鋼煙粉塵、SO2排放量與國外先進鋼鐵企業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通過國家及地方政府清潔生產審核的鋼鐵企業僅1.4%;鋼鐵行業氮氧化物、CO2、二口惡英等污染物減排尚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技術水平偏低。
黃導指出,鋼鐵工業發展循環經濟,要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發。
對于以鋼鐵行業為核心或有鋼鐵行業參與的循環經濟過程,實施循環經濟的一系列重點工程可分鋼鐵企業層次、不同產業層次及社會層次。
鋼鐵企業內部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需要大面積普及的有:干熄焦、高爐干法除塵、轉爐干法除塵、TRT發電“三干一電”技術;需要開發的有:焦化煤調濕、高爐脫濕鼓風、高爐噴吹焦爐煤氣、中低溫余能余熱回收、難處理冶金廢液資源化綜合利用與鋼鐵過程廢水分質利用、燒結煙氣脫硫脫硝等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煉鋼精煉冶金渣改質循環利用等技術。
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重點工程,主要包括重點突破行業間和與社會層次構建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可構建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主要有:鋼鐵—電力循環經濟產業鏈、鋼鐵—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鋼鐵—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鋼鐵—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鋼鐵—市政循環經濟產業鏈等。
與城市和社會和諧共存的重點工程,主要包括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工業廢氣資源化利用、廢水深度資源化利用、廢舊金屬資源化利用、廢舊電子電器循環利用、廢舊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城鎮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廢棄物資源化工程,和消納社會廢塑料、城市污水處理等消納處理社會廢棄物工程。
鋼鐵行業選擇循環經濟支撐技術的原則應體現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提高環境容量空間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提高鋼鐵產品的使用效率。主要包括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產業共生與鏈接技術和能源管理中心技術等。
關于促進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
對于“十二五”鋼鐵行業如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遲京東給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淘汰落后產能不能簡單關閉或拆了重建,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建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建議采用差別電價政策、差別稅收政策等措施,加大落后產能生產的代價,進一步壓縮落后產能的市場空間;嚴禁落后產能轉移。
第二,制定并實施廢鋼資源戰略。廢鋼資源應和鐵礦石、焦煤一樣,升級成國家戰略資源。國家應統一制定并實施廢鋼資源戰略。在具體實施中,一方面應鼓勵廢鋼用戶和廢鋼加工配送企業到廢鋼資源富余的國家和地區,以合作或投資的方式,建立海外廢鋼收購、加工企業;另一方面對規范、達標的廢鋼加工配送企業給予適當的財稅優惠,適度放寬拆解的許可和進口廢鋼的許可。同時,應不斷提高廢鋼加工處理裝備和技術水平,提高優質廢鋼比例;促進廢鋼加工企業兼并重組,提高廢鋼產業集中度。
第三,完善體制機制。“十二五”期間,國家對脫硫、除塵等污染物排放指標的嚴格要求勢必會增加鋼鐵企業在這方面的投資。因此,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項目的貼息貸款力度,特別是對于投資大、回收期長的節能減排項目,應當延長其貸款和還款期限;另一方面,應綜合考慮及研究鋼鐵企業用于控制污染物排放而導致能源消耗的額外支出部分,制定合理的節能目標。此外,應利用增值稅支持鋼鐵行業加快工藝生產結構的調整,加快推進實施鋼鐵余熱余壓發電上網激勵政策等。
第四,加強技術創新和推廣。加大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投入力度,統籌組織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重點工程。啟動專項資金,支持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把鋼鐵工業節能減排作為國家技術改造的重點予以支持,加大中央財政技術改造資金、國家節能減排資金對節能減排重點專項工程的支持力度,優先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鋼鐵企業加強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加快節能減排信息化建設,支持鋼鐵企業新建或改造能源管理中心,構建鋼鐵行業互聯互通的節能減排數據采集和信息監測平臺。
第五,實施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管理及生產模式創新。新一代鋼廠在消納處理社會廢棄物的同時,還可以為其他行業提供高價值的副產品,行業間形成生態鏈,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因此,應打破行業隔絕的現狀,重點突破行業間及在行業與社會層次之間構建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并在政策上鼓勵行業間的鏈接。
第六,建立技術交流平臺及技術聯盟。組織建立節能減排技術及能耗指標數據等方面的交流平臺,便于企業間進行技術交流及挖掘節能潛力。針對一些中長期,特別是潛在的突破性技術,建議建立技術聯盟。同時要加強和持續保障對鋼鐵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科技投入,鼓勵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開放的產、學、研結合的行業自主創新體系。
第七,開展鋼鐵生產全流程系統工藝優化,深入促進節能環保。堅持以鐵、燒、焦工序為中心,以提高高爐、焦化、轉爐煤氣與全流程余熱余能為重點開展節能減排。提高能效不僅要依靠節能技術,更依賴于能源高效使用和科學有效地加強能源管理。
第八,加強宏觀調控,推進產業融合及提高鋼材產品性能。在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鋼鐵企業與周邊地區行業的銜接,綜合考慮整個區域的能源平衡,從區域整體戰略布局上實現資源能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間接能源消耗及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