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海爾和研究顧問霍布金最近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制造的商品在美國消費市場中所占份額遠沒有普遍認為的那么高。
美家庭消費中國制品僅1.9%
《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昨日報道,報告調查顯示,美國家庭消費的商品和服務中,88.5%是在美國國內生產的。而剩余那11.5%的進口部分中,中國制造商品所占比重勉強超過1/4,也就是說只占美國總體消費支出的2.7%。
報告解釋,如果一雙中國制造的運動鞋在美國要賣70美元,這70美元并不全歸中國制造商。事實上,零售價的大部分會用來支付把鞋運到美國的運費、運動鞋零售店的租金、給美國零售商股東的分紅以及運動鞋的營銷成本。這些成本包括向此過程涉及的美國工人和管理人員支付的薪金、工資和福利。
報告稱,在「中國制造」的商品上每花一美元,平均就有55美分流向了美國本土服務業,換句話說,「中國制造」中的美國成分約為55%。
美國家庭在美國制造的商品上面的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88.5%,但其中也含有「中國制造」。把這些都算上的話,兩人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制造」的商品在美國家庭消費中所占的總份額僅為1.9%。
美可躲過中國通脹影響
文章稱,這些數字意味著喜憂參半。喜的是,在美國政治爭論中顯得如此可怕的中國威脅論是言過其實了。憂的是,有人以為人民幣升值可在美國本土市場為美國制造商創造更大空間供其銷售產品(其實早已飽和),這種期望似乎更不可靠了。如果「中國制造」的進口商品的大部分成本實際上都流向了美國戶員和公司的腰包,那么人民幣升值僅會對美國制造商的競爭力產生有限影響。
文章引述兩人的總結稱,中國2011年的通脹率接近5%。如果中國出口商將國內通脹全部轉嫁到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價格中,美國的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的增長也只會是這5%當中的1.9%,相當于該指數增加了0.1個百分點。
美國可能無法逼迫中國重估人民幣,但他們至少可以躲過中國超速增長產生的通脹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