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9日在頭版刊登文章,披露日本政府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發生后的最初階段“扣住輻射相關數據不公開”。文章援引一些親歷者的話說,瞞報數據致使福島縣部分地區居民遭受3天高輻射。
自行疏散慘遭輻射
暫扣數據不予公開思前想后不報免責不是不報沒有必要搬遷無望請愿無門
遭遇“3·11”日本大地震和海嘯襲擊后,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嚴重泄漏,形成次生危機。
核泄漏消息傳出后,位于核電站西北僅8公里的福島縣浪江町,居民沒有等到中央政府的疏散引導指示。隨后,町長自行組織居民撤離。
町長叫作馬場有,近期接受了《紐約時報》專訪。
馬場有說,這一季節風向一般朝南吹,因此,他判斷向北疏散可躲避核輻射,因此帶領町內居民向北走,前往更北的津島地區避難。
但當時,風偏偏向北吹,核輻射覆蓋津島地區。
“我們極其擔心遭受輻射……但3月12日至15日,我們身處放射量最高的地區。”馬場有說。
馬場有不客氣地指責政府,瞞報核輻射數據等同于“謀殺”。
暫扣數據不予公開
民主黨議員空本誠喜是一名核能工程師,福島核危機期間曾向首相菅直人直接提供處理應對建議。
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空本指責政府沒有及時對外公開“緊急輻射影響預測系統”數據。
“緊急輻射影響預測系統”上世紀80年代便完成建設。首相辦公室核危機手冊提及,這一預測系統用于在緊急情況下提供放射物質輻射強度和范圍的預測數據,供當局參考,進而及時制定引導疏散等應對方案。
“歸根結底,是首相辦公室隱瞞了預測數據,”空本說,“因為他們根本不懂這些數據意味著什么,因此他們不知道該對公眾說些什么。”
“他們只考慮自身安全,做出了更容易的決定,那就是不公開。”
思前想后不報免責
文章援引一些日本官員震后的說法,疏散,不是個簡單的決定。因為疏散方案耗費巨大,易引發騷亂。另外,由于日本核能工業政治根基牢固,一些人便想到了暫時隱瞞數據,旨在把疏散范圍減到最小,把公眾對核能工業的不信任降到最低。
地震、海嘯及核泄漏發生時,東京大學核輻射安全專家小佐古敏莊是日本內閣官房特別顧問。但4月底,他突然辭去顧問職務,指責政府應對核事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視民眾健康為兒戲”。
小佐古告訴《紐約時報》記者,日本政府高層對核事故數據的了解少到“令人震驚”的程度。
小佐古認為,在核泄漏事故發生的第一時間,即使無法獲得全面數據,政府也應當對核泄漏級別作出推測,同時安排疏散事宜。但在現實中,首相辦公室扣住預測數據不公開,因為“他們擔心一旦預測結果失準,由誰來為昂貴的疏散方案擔責”。
不是不報沒有必要
對于政府懼怕擔責一說,一些政府官員出面否認。
核事故善后及預防擔當大臣細野豪志在一次媒體采訪中堅稱,政府不會因政治考慮而延遲發布“緊急輻射影響預測系統”的震后初期數據,“政府永遠不會犧牲公眾的健康和安全,這是原則”。
但他承認數據“延時公開”,理由是,數據不完整、不精確。
“3月23日,我們公布了數據,”細野說,“在那之前……我本人沒有參與處理預測系統數據的相關事務。”
日本原子能委員會委員長近藤駿介則直接把預測數據稱作“無用之物”。
“為什么要發布那些沒用的東西?福島居民只要觀察風向,知道的信息一樣多。”近藤說。
搬遷無望請愿無門
當初自行疏散的浪江町居民眼下寄居在二本松地區,仍在福島縣。
31歲的尾戶弘幸(音譯)與妻子以及3個孩子眼下寄居在二本松的一處臨時安置房內。他說,核輻射對健康的“影響,幾年后才會出現”,孩子的健康讓他尤為擔心。
出于類似擔憂,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以西64公里的郡山市,一些家長請愿集體搬遷,特別是要為這一地區的兒童尋求更加安全的固定居所。《紐約時報》評價,請愿訴求“挑戰政府撤離方案,凸顯公眾對健康危機的擔憂”。
郡山市長原正夫以“不太可行”回應請愿。他解釋說,搬遷總計3.3萬中小學學生“不切實際”,民眾應當信任政府的輻射安全標準。
但另一方面,原正夫建議中央政府應當“盡快向公眾公布準確信息”。
請愿無門后,郡山市民眾自行掘除學校內遭核輻射污染的土壤,先于政府類似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