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濫采稀土加劇裂傷 水土流失埋泥石流隱患

時間:2011-08-0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平遠縣瘋狂的開采稀土行為,使稀土區域與易地開發區域連成一片,水土流失雪上加霜。

      在Google衛星地圖上輸入“平遠縣仁居鎮”,搜索的結果令人震驚:幾塊白色區域,猶如數個傷疤,侵蝕著綠色的衛星圖。
      8月11日訊 近年來,平遠大力發展易地開發項目過程中,仍然存在毀林開荒,開發山地坡度超過二十五度等現象。更為嚴重的是,由于管理不善,水土流失的問題突出。在一些地區,非法開采稀土與易地開發連成一片,大面積山地裸露,任憑風吹雨打。“那是易地開發影響最為嚴重的區域!”一位熟知情況的平遠縣政府官員向記者透露。
      每當下大雨的時候,光禿的山地上流下大量的淤泥,將山腳的農作物沖埋。讓村民更為焦慮的是,山洪隨時都有可能沖掉山腳的房屋。
      開發變成數字游戲
      毀林開荒、坡度超標、水土流失,平遠易地開發遭到人為異化
      “千畝山林卻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平遠縣熱柘鎮升平村的李光(化名)嘆息地告訴記者,村里的1000畝山林,原本長滿了杉樹和松樹,然而,在過去兩年時間里全部在易地開發項目中遭到砍伐。
      記者在升平村易地開發補充的耕地看到,上千畝耕地已經沒有任何樹木,陡峭的山地被開發成一層一層的梯田,每層梯田間還建有通道。在裸露的黃泥間,留下許多被雨水沖刷后形成的溝壑。在山腳下有一口水塘,下雨時,山上流下的黃泥填滿其中。
      “這原本是良田,因為水土流失無法耕種,自然形成了水塘。”李光說,讓大部分升平村村民感到不滿的是,每當下大雨的時候,山上疏松的泥土隨山洪水順流而下,使大部分農田被泥漿覆蓋,在受影響的三個村的中,僅升平村的農田就有三四十畝。
      在平遠縣仁居鎮飛龍村,站在易地開發的最高山地向下眺望,大片山林已經光禿,山腳大量的農田被易地開發補充的耕地包圍,有些開發的耕地甚至沒有種任何樹木。
      “這坡度根本不止25度,甚至都有60度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員批評說。
      而在高高的山地上,易地開發的耕地土質疏松,經過大雨的沖刷,黃泥水已經沖開眾多深邃的溝壑,“一旦下大雨,黃泥水爆發,對生態的影響非常嚴重。”
      “這簡直是數字游戲!”這是村民對易地開發補充耕地項目的印象。而熟悉情況的平遠縣官員則分析,在易地開發項目中,政府和開發商的目的是為了拿上面的補貼,只在重點參觀的地方做好了開發與保護的工作,而其它地方的環境保護問題則被忽視。


      濫采稀土加劇裂傷
      稀土礦區與易地開發連成一片,光禿禿的山頭成了一塊難以醫治的“傷疤”。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平遠縣瘋狂的開采稀土行為,使稀土區域與易地開發區域連成一片,水土流失雪上加霜。
      在仁居鎮黃畬村,稀土遭到瘋狂的開采,原本是翠綠的山林,如今只剩下成片黃土。而就在稀土礦區周圍,大量的山地被用作易地開發。當地群眾向記者透露說,每到大雨,山洪暴發的時候,大量黃泥淤積在仁居河,導致仁居河河床提高近2米。
      讓當地村民感到不解的是,當地政府在黃畬村的路口還掛出了“保護稀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標語,但現實的情況是,稀土雖然停止開采,但山已難以復綠,水土流失隱患仍在。
      事實上,Google衛星圖上顯示的仁居鎮最大的“傷疤”就在這個稀土礦與易地開發相連的地方。讓人感到擔憂的是,“傷疤”仍然沒有愈合的跡象,甚至,不遠處的另一個“傷疤”也正在擴散。
      在仁居鎮社南村,易地開發已經讓大片山林失去容顏。記者循著已經易地開發的山地向上攀爬,在山的對面,一輛推土機正在將山上挖開的泥土向山下的農田傾瀉,山上大約有8個大洗礦池正在洗稀土。遠遠望去,由于大量開采稀土,山上已經產生巨大的礦洞。
      由于山的地勢較高,因此,在山腳的路邊很難發現上面是在開采稀土。記者在山腳路邊發現,山口已經有人把守,并對路過的行人非常警惕。
有專家指出,當泥土大量流失后,植物將難以生長,在烈日和大風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下,山地會有荒漠化的危險。
      水土流失后的山洪隱患
      土地越種越瘦,許多地方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
      “這肯定會造成類似于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越來越厲害!”廣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朝輝認為,當稀土礦區與易地開發區連成一片的時候,隨著礦山開發強度的加大,到處堆積的泥土會更加堵塞河流,加劇洪澇災害,甚至造成具有長期影響性的環境污染。
      陳朝輝說,將好的森林、生態林地或者原生林開墾成梯田,肯定存在水土流失隱患。而現實是,很多林地被合法地破壞掉,“一旦發生泥石流、崩崗等災害,這種破壞將不可逆轉。”
      資料顯示,過去的“十五”期間,廣東開發建設項目導致年均水土流失面積2200平方公里,年均水土流失總量高達1.37億噸,廣東也由此被披上了“水土流失大省”的稱號。在水土流失逐年嚴重的背后,是近年來,每逢南方雨季,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頻出現。
      對于采礦加劇水土流失的問題,陳朝輝認為,目前的形勢是,政府和礦主都是既得利益者,農民處于弱勢地位,每當環境遭到破壞的時候,只能由政府來埋單,生態恢復進展緩慢。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要一邊開發,一邊做好水土保持。
      當然,從根本上解決山洪暴發隱患的方法是,在易地開發補充耕地之前,要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充分的論證,甚至進行不斷地聽證。
      “現在廣東不少的山區,水土流失都比較厲害。”陳朝輝呼吁說,“社會各方一定要達成水土流失對生態破壞的共識:山窮,水窮,人窮,相互之間甚至會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在水土流失作用下,土地越種越瘦,許多地方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

      ■名詞解釋
      易地開發是易地開發補充耕地的簡稱,是指耕地后備資源匱乏的市、縣(區),因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數量較大,在本行政區域內無法實現年度非農業建設項目耕地占補平衡,采取有償辦法,委托耕地后備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代為開發補充耕地,做到先補后占的行為。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