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將建保障房1000萬套,各地“大干快上”;此時,多地的保障房質量問題卻接連曝光,海南等地的建設項目近日被曝使用質量遠低于國家標準的“瘦身鋼筋”。
345噸“瘦身鋼筋”流入海南保障房項目
據新華網報道,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稽查總隊近日查獲一起重量達345噸的“瘦身鋼筋”案件:345噸重量偏差嚴重偏離國家標準的“瘦身鋼筋”,竟然暢通無阻地流入保障性住房項目工地,部分產品已經加工待用。
報道稱,7月25日,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稽查總隊根據群眾舉報在文昌市文城鎮政府保障性住房工地上發現大量不合格鋼筋。
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稽查總隊副總隊長鄭廷安介紹,稽查人員趕到工地后,當場發現3噸不合格鋼筋,將其送至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驗,發現重量偏差問題嚴重。
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為此出具的質檢報告顯示,除了10mm型號鋼筋合格外,其余12mm、14mm以及25mm等7個規格型號鋼筋的質量均大大低于國家標準。該工地第二標段的22mm螺紋鋼筋,其重量偏差結果為“-16%”,是國家“-4%”的最低偏差標準的4倍。
鄭廷安稱,這種重量偏差嚴重的不合格鋼筋被稱為“瘦身”鋼筋,由于偷工減料,使原本應達到標準的鋼筋足足“瘦了”一圈。“如此‘瘦身’的鋼筋一旦投入使用,無疑對房屋安全造成巨大的隱患,其后果不堪設想。”
經查明,存在重量偏差的鋼材是施工單位湖南新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海南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分批從海口建材市場購買,總重量345噸,是文城鎮保障性住房建筑工地第二標段和第三標段的待用鋼筋。鄭廷安說,這是近年來海南在建筑工地查獲的最大一起“瘦身鋼筋”案件。
文城鎮保障性住房項目的監理單位是海南建弘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其職責是對建筑材料以及施工質量進行全程監管。該公司副總經理崔文高說,他們曾將所有型號的鋼筋進行抽樣并送至文昌市建設工程材料檢測中心進行檢測,顯示鋼筋已達國家標準,可以投入使用。
但從文昌市建設工程材料檢測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上可以看到,檢測中心只對這批鋼筋做了拉伸和彎曲兩個指標的檢測,并沒有做重量偏差的檢測。崔文高解釋稱是因為文昌市建設工程材料檢測中心還不具備檢測重量偏差的資質。
然而,文昌市建設工程材料檢測中心主任馮居丁說,他們具有做重量偏差檢測的資質,但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并沒有委托申請做這項檢測。
廣西的保障房項目也被曝光過使用“瘦身鋼筋”。廣西新聞網消息稱,2011年6月份,南寧市建筑管理處對該市在建的19個保障性安居工程進行鋼筋質量專項檢查時發現,有34個批次鋼筋不合格,不合格項目基本上都是冷拉過的直徑變小的“瘦身鋼筋”。
此前,天津網上也曝光過該市限價房使用假冒鋼筋的消息。
質量原因:成本、時間
“瘦身鋼筋”只是一個側面,近期有關保障房的質量問題頻頻被媒體曝光。央行旗下《金融時報》報道稱,最近的一例是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最大拆遷安置小區——龍安商貿小區。自2010年底以來,50多戶居民的房屋陸續出現承重梁、屋面、外墻裂縫和滲水等現象,部分住戶甚至出現樓板踩穿、房屋沉降等嚴重現象。安居房變成“鬧心房”,不少人有家難宿,頂著酷暑借住在外。
上述例子絕不是個例。比如,北京的“明悅灣”保障房項目,2010年出現多棟“樓歪歪”,最終不得不拆除重建;包頭最大的棚戶區“民馨家園”改造項目,2011年初出現了500多套墻皮起砂脫落現象。
前述報道稱,造成保障房質量差的原因之一,在于低成本建設中的“跑冒滴漏”。
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按照每套住房60平方米的面積計算的,住建部計算總投入需要1.3萬億元,折合每平方米的成本僅為2166元。而這樣的成本,包含了稅費、土地成本和資金成本等。低成本投入,讓不少參與企業僅能獲得微薄利潤,容易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
另一個原因是,短時間內要求完成任務,這容易造成趕工期、求速度的結果。
根據住建部的要求,1000萬套保障房需要在2011年11月底前全面開工。由于保障房建設任務繁重,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不少項目不排除匆忙上馬的可能,工程管理制度缺乏、監理人員不到位等問題時有發生。
保障房,首先應該保障質量。據新華網7月21日消息,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7月20日同省部級領導干部住房保障與房地產市場調控專題研討班學員進行座談時表示,建設質量是保障房建設的“硬杠杠”,要實行全過程監管,落實終身責任追究,并表示近期將要開展一次保障房質量安全大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