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國內汽柴油市場批發價呈現穩中下滑的走勢,但是,山東消費者卻沒有盼來加油站大規模降價。除了民營加油站不時讓出一些“小恩小惠”,主營加油站大部分保持了“巋然不動”。
成品油批發價逐步走低,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的零售價格卻沒有絲毫松動,這和當初漲價時的“迅速反應”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此,中石化工作人員給出這一提示,他認為主要因為進貨渠道和油品質量不同。按照這個解釋,民營加油站降價,而中石化、中石油沒有降價,主要是因為中石化、中石油的油品質量比較好。但事實并非如此,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消費者更多選擇民營加油站,不僅加油便宜而且油品質量不差。
有位市民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買200元錢的油,如果用中石化的,只能跑170公里;如果用民營加油站的,能夠跑220公里。業內人士分析,這次價格沒有下調主要是根中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
根據《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當國際市場原油移動平均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這就是俗稱的“三地變化率”。而該測算辦法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本身有一定問題。記者采訪了淄博一位地煉專業分析師,他表示三地原油變化率在制定時采樣出現問題,導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反應)比較快,而下跌時反應比較慢。這導致國內汽柴油價格往往跟漲不跟跌。
對于這一現象,消費者普遍都持不理解甚至懷疑的態度。很多人算了一筆帳,2010年下半年,汽柴油連續四次漲價,而最近國際原油批發價格下降,但國內汽柴油并沒有跟著降價。他們認為這種情況并不是很合理。專家認為,由于主營加油站處于壟斷地位,有自己的利益,必然導致這一結果。歸根到底在于缺乏競爭,油價未必能夠反映真實成本。專家建議推進市場化改革,更多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甚至外資企業,都能進入成品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