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巨大 惡性競爭導致行業混亂
2011年上半年電梯行業依舊延續了近年來高速發展的態勢,全國電梯產量同比增長40%左右。相較于最近10年國內電梯產量平均每年20%的增速,今年上半年的增速近乎翻番。
據中國電梯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無論是電梯產量還是擁有量,高居全球榜首。目前我國正在運行的電梯約163萬臺,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其中扶梯、客梯增長尤為迅速。電梯行業的發展令人矚目。
與此同時,電梯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其中以“價格肉搏戰”為主要特征的惡性競爭開始顯現。康力電梯董秘劉占濤對媒體表示,目前行業的惡性競爭比較嚴重,而業主恰恰又追求更低的價格,部分企業沒有利潤,甚至虧本也要做。
面對迅速擴張的產能和市場,電梯事故頻發為人們敲響了警鐘。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年發生電梯事故40起左右,特別是2011年以來電梯事故有上升趨勢。
其實,電梯的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一直以來電梯安全都備受重視。今年3月1日,新《電梯技術條件》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新標準重點突出要確保電梯安全、方便使用。不僅如此,還對制造電梯的材料做了具體規定,要求具有良好的質量,具備供電系統斷相、錯相保護裝置或保護功能,來增加電梯的安全性。
落后10年 中國急需《電梯安全法》
中國大中城市人口密度高,公共空間的電梯使用率高于其他國家,磨損老化的程度也較快,就更需要在技術上進行提升,以確保電梯的安全使用。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檢測機構對地鐵進行檢測,參照的是2002年實施的《電梯監督檢驗規程》,這一規程已有近10年歷史,有些新的安全隱患出現在檢驗規程之外。而相比較美國,1962年就已通過了專門針對電梯安全的法律《電梯安全法》,該法律至今已經歷了20余次修改。
廣東省電梯技術學會負責人認為,我國電梯制造參照歐盟標準,但歐洲的電梯使用頻率、客流量和中國有很大差距,造成現行電梯難以適應中國國情。
有關調查表明,國內電梯重載標準不一,如廣州地鐵扶梯的重載標準就是北京地鐵公布標準的兩倍,而國內重載電梯的國標已經落后歐洲標準十余年。另外,中國的召回法律只有隱約出現在汽車一類產品上,對于電梯的若干法律固定卻非常空白。
自動化技術 助力打造高性能電梯
近年來,國內外電梯生產廠家研發設計工作圍繞安全性、節能環保、智能化這一主線而展開。電梯的驅動系統、控制系統、警報與通訊系統以及遠程監控系統的發展也逐漸向這一主線靠攏。
天津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宗群教授介紹,電梯安全的實質要求是電梯安全技術的提升。目前,我國在故障診斷、遠程監控、智能維護三方面做得遠遠不夠,遠程監控僅有部分廠商能夠實現;故障診斷往往是后置型的,即發生事故后才進行維修,而不能實現預判和提前解決;智能維護(對電梯狀態智能判斷可能出現的故障并提出解決故障的方法)則基本沒有。
在電梯行業“節能•安全•智能”技術交流會上,中國電梯協會副秘書長張樂祥表示,我們注意到,電梯保護技術在過去的100年里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是因為受法規制約,電氣保護必須采用簡單的機械電氣技術,而串聯的系統可靠性低,故障難以排查。而基于EN 61508的新標準使得創新成為可能;在遠程監控維修技術方面,由于其在電梯運行狀態、運行信息的統計,以及對系統進行遠程診斷與排查方面表現突出,已經成為電梯生產廠商關注的焦點。
以電梯控制系統為例,以往的電梯都是以主控制器為核心采集周邊元件的狀態信號,再控制驅動器驅動曳引機拖動電梯,配線復雜,出現問題后排查困難,后續服務的技術支持和需求量也大。2011年,臺達強勢推出了IED系列電梯一體機,以其“一芯一體,安穩隨心”的特點,大幅提升了電梯的運行性能。
物聯網技術 促使電梯迎來無線時代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都市商業區、智能建筑、智能小區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電梯的功能與舒適度要求越來越高,而電梯的功能也在不斷的拓展,如對啟停的平穩性、乘用的舒適性、節能環保,面板的操作體驗、智能派梯、對時間安排、乘員分流,網上交易等。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最新自動化技術的支持。
專家指出,未來,電梯控制系統將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用網絡把各地的電梯監管起來進行維保;通過電梯網站進行網上交易,包括電梯配置、招投標等,也可以在網上申請電梯定期檢驗。
技術創新是推動電梯行業進步的關鍵,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無線電梯的出現必然對我國電梯業產生觸動,電梯行業即將迎來全新的無線時代。
由黃石科力通網絡信息技術公司研發的基于物聯網技術電梯遠程無線監控系統“電梯保安”,通過無線網絡傳輸到電梯運行管理平臺就能實現監控電梯、故障預警、維修提示、困人救援、日常管理、歷史查看、質量評估、隱患防范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