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機業在未來5~10年將開始從大國走向強國的第二次“長征”。中國紡機必須轉變觀念和技術跨越,要找到高效的、顛覆性的創新道路。
2010年,我國紡機行業獲得空前快速增長,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50億元,占全球銷量的1/3。國產紡機產品市場份額由“十五”末期的59.87%增長到“十一五”末期的78.78%。中國已成為國際紡機制造業中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產品種類最多的國家。紡機行業高速增長也帶動了配套產品的增長,以自動化產品為例,2010年紡機配套的自動化產品占自動化市場份額達12%,增長率達65%,位居機床、風電行業之后的第三位。
2011年伊始,中國紡機市場出現了更強勁的增長勢頭,同時《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又吹響了“中國紡機要在2020年實現世界紡機強國”的進軍號角。按照綱要規劃,到2015年,紡機行業產品銷售收入將達1200億,年均增長7.0%,國產紡機份額達到85%,主要紡機產品30%以上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紡紗機械、化纖機械主要產品達50%以上)。綱要提到要重點加強50項新型紡機產品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點推廣38項先進適用的紡機產品,即加快新纖維成套技術工藝裝備、產業用紡織品裝備、節能減排和綠色環保技術裝備、高性能紡機專用基礎件和新型紡機檢驗儀器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大毛、麻、絲等天然纖維紡織機械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
隨著經濟方式的轉變,中國低勞動力成本的差別優勢正在減弱,紡機自動化對減少人力成本的作用日益凸顯,而幾年前很多人對紡機自動化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解決質量問題上。加快發展自動化紡機,高產、高效、用人少、減排,不僅是今后的技術趨勢,更是當下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結果。
紡機是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把握機電一體化的發展脈絡是紡機自動化技術進步的關鍵。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概念有了較大的延伸,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機電一體化系統由兩大子系統組成:知識系統——集成知識、管理和激發系統的智能;結構系統——物理的硬件和裝置組成,實現系統目標。結構系統需要知識系統來幫助其實現自身功能。
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兩大趨勢是:通過網絡和集成技術形成自動化體系架構,知識共享實現全過程和全流程的集成,最大限度利用資源,提高生產力,創造競爭優勢;通過云—端架構,進行知識融合,實現全球性服務和全球性保證,最大限度利用知識來制造價值。
按照上述路線,紡機自動化的趨勢也是從智能化模塊到自動化體系,再到云—端架構。當前發展智能化模塊是個重點,但必須了解集成化和全球化服務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