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汽車企業的部分產銷數據提前釋放出積極的信號,利好因素的增加也提振了行業信心。我國汽車業快速發展同時受到環境、資源等因素的限制,使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今年上半年汽車業增速緩慢,5月份延續前4月的下滑勢頭,汽車產銷環比雙降。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汽車產量為131.27萬輛,環比下降14.36%;銷量為119.47萬輛,環比下降13.95%。
6月的車市似乎給汽車行業帶來新希望,上海通用汽車近日宣布上半年共實現銷售61.21萬輛,同比增長27.5%,創乘用車企半年銷量記錄。其中,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6月份的銷量分別達到5.41萬輛、4.76萬輛和2722輛,同比分別增長48%、42%和50%。乘聯會秘書長饒達日前積極表示,6月汽車市場產銷將超出預期,否定了當前汽車業仍然低迷的說法。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下半年汽車消費能力將有所恢復、國內通脹水平將得到明顯抑制、中小企業貸款情況將有所改善、物流成本將有所降低、國際油價將保持相對平穩等十大利好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的峰值可以達到5000萬輛甚至更高,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自2001年入市以來,我國汽車產業已經形成汽車產業集群的雛形,并不斷發展壯大,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十年打造六大汽車產業集群:以長春為代表的東北老工業集群區,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集群區,以武漢為代表的中部集群區,以北京、天津為代表的京津集群區,以廣東為代表的珠三角集群區和以重慶為代表的西南集群區。到2009年,六大汽車產業集群主要經濟指標完成出色,占汽車工業的比例均超過70%。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汽車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能源、環境、交通等諸多外部因素的制約,其國際競爭力還不強,要實現由大到強的目標同時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在近日召開的2011中國汽車產業藍皮書發布會上,劉世錦指出,未來十年,中國汽車市場會出現世界級的大企業,有機會形成自主品牌,將來中國汽車還可以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基地。
伴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資源與環境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如今新能源汽車承載著人們對低碳生活、綠色環保的期望。
2010年,不斷涌現出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并且呈現跨區域、縱向型、國際化等新特點。很多省市依托重點汽車企業積極推動區域內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的成立。國內主要汽車企業也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生產投入力度,旨在競爭中占得先機。
盡管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首先,消費市場仍待培育,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應用于市政交通領域,很少進入私人消費領域。其次,技術創新能力仍需提高,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仍顯不足,企業在研發和布局方面的投入也有較大差距。此外,還要避免無序發展,各地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熱情高漲,容易形成一擁而上的局面,政府需要在標準、準入等方面做更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