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爆出一條關于國家發改委向國務院提交報告,要求各地不要出臺汽車限購措施的傳聞,如同一枚重磅炸彈,讓半年來一直低迷的車市突然精神煥發,不少急于購車的消費者更是高度關注。然而,國家發改委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相繼否認了這個傳聞,讓一些業內人士的信心重新跌至谷底。
盡管被定性為謠傳,這則消息還是在汽車業引起了一場是否該取消限車政策的討論。有人認為,限車政策實施半年以來,導致車市產銷的雙雙下滑和汽車相關行業的利潤縮減,是時候由政策出手拯救車市了。也有人認為,從政策一貫性來看,北京不可能取消限車政策,如果突然放開,又無法及時推出配套的解決擁堵措施,將是一個災難。
該消息充分反映出政策因素對國內車市的影響之深。回顧這三年汽車產業的發展就能看出大概: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汽車產銷量一度跌至低谷,后來國家陸續出臺購置稅減免政策、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等一攬子支持政策,國內車市銷量一路飆升,增幅超過40%的高速發展態勢一直維持到2010年年底。相反,去年圣誕節期間北京出臺了限車政策,北京車市一大批經銷商瞬間面臨利潤下滑、虧本甚至破產的命運,有的經銷商1月銷量跌幅超過200%,有的新開張的經銷店來不及贏利就關門大吉。可以說,這兩年國內車市更多是政策車市,政策的方向直接決定了國內車市漲跌的方向。
受限車、優惠政策退出等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國內車市銷量一直在下滑。4月,汽車市場迎來了金融危機以來首次負增長。5月汽車產銷繼續雙雙下降。6月開局銷量仍不理想,即使月底銷量同比增幅能回調9%,也難以改變車市半年來的頹勢。在此情況下,盼望國家出臺支持政策成為汽車業多數人的呼聲。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測算,如果從去年5月37.4%的增速下降到目前的潛在增長率15%,這近20個百分點的下滑與鼓勵性政策退出車市有關。北京實施的車輛限購政策對今年車市增長率的影響,也有4.5個百分點左右。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在6月汽車產銷發布會上也表示,連續兩個月的產銷雙降已經低于預期,希望政府不要再出臺不利于汽車發展的政策。
政策支持的確能幫助車市走出低谷,然而有人士認為,政策支持車市就增長,政策退出車市就衰弱,并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汽車產業。例如2009年和2010年,國內車市受多種政策利好而獲得狂飆突進式的增長,結果導致道路、停車場等配套設施跟不上汽車銷量的增長,造成擁堵、停車難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有的城市采取提高停車費、協管員幫貼條等措施,雖然抑制了汽車銷量的增長,也帶來了不少其他問題;同樣,2011年因為支持政策退出、部分城市實施限車政策,國內車市又迅速出現反應,銷量如過山車一般下滑。政策似乎成了主導車市上下波動的定海神針。
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受政策波動影響巨大,有的汽車品牌這幾年卻一直處于增長狀態。可見車企加強技術創新、增強產品競爭力才是制勝的根本。尤其是目前,有的自主品牌正在實施海外拓展規劃,大力實現產品出口。但在國外,受到政策支持的可能性更小,如果養成了靠政策存活的習性,不在核心競爭力上下工夫,自然無法開拓海外市場。
一個反面的例子是,一汽、二汽等大國企歷史上一直受到國家財政支持,但自主品牌的發展并未實現突破。政策性支持可以幫助車市暫時渡過難關,但也會導致企業形成依賴思想,無法幫助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不少汽車界人士均認為,過去兩年的高速增長是不正常的,也是無法持續的,目前的調整是應該的。汽車增幅保持與國家GDP增速一致才是健康和可持續的。雷諾日產總裁卡洛斯·戈恩更直言中國車市保持7%~8%的增長才是健康的增長。由此,汽車企業走出困境不應寄望于政策支持,而更應著眼于自身競爭力的提升。同樣,政策制定也不宜大起大落,應該促進汽車產業回歸平穩,促進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的研發,實現長遠和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