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內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各大廠商近兩年進行了新一輪渠道擴張,上千家4S店在全國范圍內拔地而起。不過,購車優惠政策相繼退市、各大城市面臨“限購”壓力,今年國內汽車市場逐漸走向平穩,汽車銷量增速從去年的32%下降到今年的5.6%。經歷了瘋狂擴張后的經銷商,似乎找到了抵御“寒流”來襲的法寶——集團化。
“集團化”優勢明顯
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近日發布的“2010年中國汽車流通企業百強排行榜”不難看出,經銷商集團化的優勢明顯。去年百強上榜企業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為 6425.61億元,銷售整車 381.67萬輛。其中,百強前10名經銷商集團實現汽車主營業務收入2813.7億元,銷售整車15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55%和56.89%,遠高于汽車市場32%的增長速度。
當國內車市爆發“井噴”的時候,集團化能為經銷商的銷售規模錦上添花,而國內車市遭遇“寒流”的時候,集團化則為經銷商雪中送炭。
“每個品牌都有市場波動的時候,日本地震后,日系品牌不可避免地銷量下滑,讓一些4S店感到‘獨木難支’,擁有多品牌的集團化經營,抵御風險的能力比單一品牌的獨立經銷商要強得多。”業內專家表示。
“得益于整個汽車經銷行業的迅速成長,相信很快就會有上千億的經銷商集團出現,很可能就在今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表示。
羅磊認為,今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將不會出現前兩年的爆發式增長,經銷商集團的轉型已經刻不容緩。服務在未來是經銷商集團業務的重點,如何拉長服務鏈,讓銷售收入的比例適度減少是今后經銷商集團需要解決的問題。
“個體戶”命懸一線
當車市整體陷入低谷的時候,經銷商集團的優勢更為明顯。“北京汽車‘限購令’實施之后,不少經銷商集團,采取內部4S店抱團取暖方式,防止資金鏈斷裂,在一片‘關停并轉’的叫聲下屹立不倒。”亞市一位汽車經銷商表示,“4S店在不少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新車貨款、場地租賃、員工工資等費用動輒數千萬,獨立經銷商的資金鏈很容易出現問題。”
不僅市場波動左右著經銷商的命運,激烈的競爭也讓經銷商的單車銷售利潤下降。這導致以單店形式經營的經銷商將很難獨立生存。
目前“集團化”仍然是新生事物,經銷商集團的店鋪數量依然只占很小的份額。數據顯示,經銷商百強上榜企業所包含的經銷商數量為3000家左右,僅占行業銷售企業的5%。
不僅經銷商“集團化”大勢所趨,金融資本的介入速度加快,將會催生“超級經銷商集團”出現。目前,元通借殼上市,聯拓在美國上市,中升、正通在香港上市,龐大在A股市場實現IPO。有分析人士預測,隨著金融資本的進入,商業銀行、私募基金以及社會游資也會加快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