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被國家相關部門逐一會簽的關鍵階段,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下簡稱中汽研)主任趙航明確表示,一臺車備幾塊電池進行中轉的換電模式缺乏可操作性,已向相關部門提出建議。
近期,國家電網將純電動汽車重新定位在“換電為主”的商業模式。但在趙航看來,換電模式缺乏操作性。在這項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的政策出臺前的研討中,中汽研已向相關部門提出相反意見,并已經向政府主管部門表達了此觀點。
“我們認為,在純電動車應用的起步階段,一輛車還是應該一個電池,不宜采用更換模式。”趙航稱,這一擔心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一塊純電動車的電池的成本很高,而一輛車再備份3-5塊電池,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成本就太高了。不宜將有限的國家財政資金放在電池等某一項技術上面。
其次,在實際應用中,也很難實現有效的周轉。因為有的電動車在跑,有的可能并沒有投入應用。
第三方面,按照中國政府的規劃,到2020年,國內將會有500萬輛電動車投入使用。私人用戶將是購買純電動汽車的主要人群。趙航認為,如果買一臺新車后,去周轉站換走一塊舊電池,用過之后發現問題,就容易產生糾紛。電池技術目前尚不成熟,這種周轉很容易出現問題。“就像我們換煤氣罐,如果應用之后發現電池已經有故障了,很難去鑒別負責,很難更換。”更為嚴重的是,如果電池技術升級換代,那么電池大批量更新淘汰的成本也很高。
趙航稱,比較實際的應用辦法是,建立快速的充電站,一次充電15分鐘就能解決問題。
事實上,自國家電網公布其智能充換電網絡運營模式基本思路之后,便引發了業界對這一模式的質疑之聲。其基本思路是,“換電為主、插充為輔、集中充電、統一配送”。本月初國家電網已經與北汽、東風、一汽等國內汽車集團就換電模式達成初步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