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發稿前,電動車“十二五”規劃細節并未公之于眾,但根據一段時間以來,科技部人士公開講話或接受媒體采訪的信息線索,其內容也可窺探一二。
綜合相關報道顯示,作為5年期的戰略目標,至2015年,我國純電動車保有量將實現百萬輛級;在產業最大的瓶頸——電池方面,將著重延長其使用壽命,降低成本,提高產能。此外,細節上,至2015年,我國將建立以純電動乘用車充/換電標準為代表的電動汽車標準體系。
對此,上述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權威人士解析道,“這一清晰的發展思路首先明確了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5年期階段性目標,即掌握關鍵技術,建立充/換電并存的能源供給體系,實現電動汽車的產業化;而在戰略上,依托于我國龐大的汽車市場,迅速搶占高地,實現汽車工業的崛起甚至全球領先。”
“考慮到電動車‘十二五’規劃細節并未公之于眾及新聞報道可能存在的紕漏,兩項規劃間除在電動車保有量數據上有所偏差外(《規劃草案》為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保有量達到50萬輛以上,而電動車‘十二五’規劃則為百萬級),發展目標幾乎步調一致。更為關鍵的是,《規劃草案》首個5年階段所述細節多側重混合動力汽車領域,更是針對新能源汽車全產業設計的發展目標,由此可見,管理層各部門已就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分工明確。”上述業內權威人士向記者強調。
混合動力是不得不走的彎路
上述業內權威人士認為,“從表面上看,《規劃草案》對混合動力,乃至以內燃機為基礎利用它新能源的描述較電動汽車更為具體。這可能會使人們產生產業發展將側重混合動力的錯覺。但對于一個前無古人的領域而言,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顯然需要循序漸進,這就意味著混合動力汽車等是產業發展繞不過去的彎路,之所以將其定義為不得不走的彎路,那是因為它們有悖于我們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消除環境污染,解決能源危機的終極目標。”
他還介紹,“目前,管理層基本已否定了將石油、煤礦伴生氣或生物質能應用于汽車能源的方案,業內基本認可純電動汽車才是新能源汽車的唯一出路。但不論從工信部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產業全局來看,現在要所有車企轉向全力研發純電動汽車,企業就根本支撐不到純電動汽車產業化的到來之時。”
該人士建議,“世界新能源汽車科技的突飛猛進絕不會因中國的停歇而止步,我們唯一可利用的優勢也僅有市場而已,想要借新能源實現我國汽車工業的崛起,最關鍵的是要在技術和市場占有上搶得先機。目前來看,著力打破業內存在的壟斷思維是加速產業進程的一劑良藥。例如在電動車能源供給方面,電力銷售權不該被某個企業所獨攬,事實證明沒有哪個企業擁有足夠的能力、資金建設如此龐大的電動汽車能源供給體系,而自己干不了還不讓別人干,只能耽誤中國汽車工業寶貴的時間,甚至喪失崛起的機會,因此,這必須是一個開放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