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風電設備產業漸失定價話語權 盈利能力下降

時間:2011-05-1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風電設備制造商發布的2010年度和2011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增長率逐年下降、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持續緊張、產品毛利率不斷下滑,成為風電設備行業的基本現狀。

      風電設備制造商發布的2010年度和2011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增長率逐年下降、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持續緊張、產品毛利率不斷下滑,成為風電設備行業的基本現狀。

  2009年以前,中國風電產業曾經歷“大躍進”時代,風電設備制造商時常加班加點趕進度,下游風電開發商則要提前數月跟設備廠簽下訂單,并交齊預付款,才可能如期提到貨。世事輪回,如今,風電設備制造商們發現:曾經的門庭若市變成了要自己主動上門去拉訂單,以往幾乎全額交付的貨款也需要根據風電項目建設進度來分批收回。

  一面是風電設備產能的迅猛擴張,一面是風電場裝機受制于并網瓶頸而速度減慢,風電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引發制造商與開發商之間利益關系的調整。在漸漸失去定價話語權的情況下,“價格”二字令風電設備制造領域各廠商糾結不已:風電整機及零部件價格逐年遞減,企業盈利能力迅速下降。

  低價得標

  價格一路“被”降低

  國內風電葉片制造龍頭之一的中材科技(002080,股吧)(002080),最近的日子不太好過。先是公司2011年一季度業績報憂,進而引發股價一路下行。其一季報悲觀地預計,公司今年上半年凈利或將下降20%至50%。國內風電整機商排名“老二”的金風科技(002202,股吧)(002202)也同樣發布了上半年業績下降的預期。盡管“老大”華銳風電(601558,股吧)(601558)未預判未來三個月業績,但其相關負責人也對媒體表示,目前公司“正處風電設備淡季”。

  讓幾大巨頭悲觀的成因,均系近年來風電設備價格的不斷下降。相關統計顯示,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再到去年底的低于4000元/千瓦,國產風電整機造價一年下一個臺階。價格走低正成為目前風電設備產業的基本生態,牽動著產業利益鏈條上的各個環節。

  與諸多行業產品價格隨產業發展自然走低不同,風電設備包括整機和零部件價格下行,主要是因為風電設備招標“低價者中標”的規則而一次次“被”降低。

  中材科技一位內部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中材科技就曾深受“被”降價之困。公司下屬中材葉片廠曾在2009年8、9月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兩次被要求下調與整機商金風和華銳之前簽訂的供貨合同。一次是與金風簽的5.9億元的葉片訂單下調至5.75億元,另一次是與華銳簽的10.2億元訂單降至8.8億元。而在這之前,訂單金額已有過一次下調。最終,原始合同價被壓縮到一半才成交。

  這種情況其實在目前的風電設備產業領域屢見不鮮。金風科技與湘潭電機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8月分別簽訂的1.5MW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定子供貨合同也曾數次被修改合同額,兩項訂單最終金額分別被下調了近一半。

  “其實我們也能理解,當時金風和華銳均剛中標一些風電項目,中標價格比之前預期低,為了降低成本,他們往往就選擇往下壓價。”一位分析人士表示。近年來,風電整機市場價格的每一次降低,都是在整機制造商中標風電設備招標項目之后,產品價格的降低直接導致產品毛利率降低。

  公開資料顯示,兩年以前,風電整機制造行業的平均毛利率一般為15%左右,龍頭企業,因市場占有率高而形成規模效應,最好時期毛利率能達到25%-30%。隨著近一兩年來整機價格的非正常下降,龍頭企業的產品毛利率也在不斷下降。金風科技和華銳風電2010年的毛利率就同比分別下降了9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分別為23.06%和20.47%。相關零部件廠商的毛利率也是隨之下滑,以價格占整機成本比重最大的葉片為例,中材科技2010年所產葉片毛利率為29.80%,2009年則為31.85%,一年時間下降了2.05%。另一家國內葉片廠商天奇股份(002009,股吧)(002009)2010年產品毛利率為23.66%,同比下降了5.41%。

  風電設備產品價格“被”降低現狀表明,產業目前的成本下降并非主要源自于企業自身技術進步等內因起作用,而更多的是因為外部因素強加所致,這反映出目前風電設備產業整體處于非良性生態之中。“盡管目前風電設備的市場現狀還不能被稱作完全意義上的"價格惡戰",但至少已有很深的傾向。過去家電行業就曾因為各企業忙于"價格戰"而無心挖掘企業成長內生動力,如今整個產業大浪淘沙之后,即使是龍頭企業也因此元氣大傷。這就是前車之鑒。”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兩頭受擠 利潤全面收縮

  價格被“降低”,也同時帶來風電整機制造成本的一路“被”降低。而與風電設備制造廠商處境形成反差的是,處于風電產業鏈下游的風電廠開發商則實實在在地坐享到了風電機組成本下降之福。

  風電開發領域的“領頭雁”龍源電力和大唐新能源2010年凈利潤增長均超過80%,其業績增長的成因除在于并網瓶頸的逐漸被打通外,也源自于其投資風電場的收益提高,而這背后,則歸功于采購投資比例占總投資70%之多的風電機組成本的降低。龍源電力(0916.HK)和大唐新能源(1798.HK)在其2010年年報中不約而同地直言,特許權招標讓公司在投資建設風電場時能夠有效降低項目成本。數據顯示,龍源電力2010年風電項目平均單位造價較2009年降低12%。

  由于下游風電場運營商的成本降低主要借助于風電設備招標產生的低價,從而直接造成了對上游設備制造商利潤的擠壓。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這種現象兩年前都不可想象。“那幾年風電裝機"大躍進",市場行情是風電場投資商要排著隊到風電設備商處拿貨,而且是現場交預付款提貨。現在情況大不同了,風電裝機市場容量增加逐漸放緩,供求關系開始調整,風電設備商的議價能力明顯下降,一個訂單好不容易拿下,開發商還要求按項目進度分階段付款。”據了解,目前一個設備供貨訂單簽下后,付清全部款項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時間,簽完合同第一次只能拿到10%的預付款。

  事實上,風電開發商日子也不怎么好過。據了解,2009年以來的國內增值稅轉型,限制了地方從開發風電項目中的收益,一些地方政府開始通過加征一系列稅費從風電開發中獲得利益,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倒賣項目開發批文的現象。龍源電力總工程師曾對此直言,一些地方的風電項目往往在經過數次轉讓后,被高溢價賣出,導致風電場開發成本的上升。因此,開發商為提高所投風電項目內部收益率,除寄望于少“棄風”多發電外,也同時需要大幅降低成本。

  在下游對設備商的利潤擠壓作用下,來自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也逐漸加大。目前全球范圍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已經影響到國內諸多制造商的業績增長,例如風電機組所用金屬銅的國際采購價格就在近一年時間里上漲了近30%。

  在原材料和下游開發商的雙重“擠壓”下,風電設備制造商盈利空間不斷被壓縮。國內三大風電設備制造商金風、華銳和東方電氣(600875,股吧)自2008年開始,凈利潤增長率一路下滑。華銳風電2010年凈利潤增長率為50.86%,較2009年下降150個百分點。金風科技2010年凈利潤增長率也同比下降60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增長率告負。而一些中小設備商更是受挫,天奇股份2010年風電葉片業務收入為-7398萬元,較2009年大幅降低553.86%。

  生存擴張 加速現金流緊張

  層層重壓下,風電設備制造商紛紛各顯神通尋求成本的理性下降之道,一方面,設備廠商加速規模擴張以攤薄單位產品成本;另一方面,整機制造商紛紛進行產業鏈上下游整合,以期控制成本,同時拉動訂單增長。

  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湘電股份(600416,股吧)和中材科技這樣的風電設備廠商近期業績指標中的突出一點,就是存貨大量攀升。以華銳風電為例,其今年一季度存貨為105.62億元,2010年全年的存貨更是達112.14億,較上年增長43.5%,比2008年增加兩倍多。盡管華銳風電在報告中指出公司存貨量的增加是風電場通常在每年下半年開工,公司為確保屆時產品需求量的上升,必須保證一定的存貨量。但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存貨的積壓意味著過剩產能的存在,前兩年風電場裝機大干快上時“排隊等設備”的局面已成過去,而且隨著國家近年來對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整頓,以及未來五年風電裝機容量增長步伐的放緩,設備市場的有限容量很可能難以適應產能快速釋放的節奏。一些公司單純擴充生產規模而產生的龐大存貨數字,能否被市場及時消化,存在極大的變數。

  近年來,風電設備商開始加大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整合力度。金風科技今年以來就動作頻繁,先是增資1.65億元給其目前100%控股的協鑫風電(江蘇)有限公司,以確保今年內公司風電葉片自給率達到50%。4月19日,金風又參股中國北車(601299,股吧)集團孫公司西安捷力電子公司,以獲得1.5MW風力發電機定子500臺的年生產能力。此外,金風科技近年來還接連參股了江西金力永磁以及西安國水等產業鏈相關零部件企業,通過風電設備全產業鏈整合,以期控制成本和產品質量。

  華銳風電利用自身設備制造龍頭的優勢,不斷加大對諸如大連起重成套設備、昆山華風風電葉片和瓦房店軸承集團等公司的關聯交易力度,其從大重成套采購的風電零部件數量占全部采購量的比例在2009年就達到近50%。

  事實上,金風科技產業鏈擴張并未局限于上游產業,在下游風電場投資方面也屢有斬獲。金風科技旗下北京天潤能源投資公司主營業務就是在各資源區進行風電項目開發。截至2009年底,天潤的風電裝機容量已突破30萬千瓦,成為風電開發領域最大的民營企業。這種“以資源換訂單”的模式,除金風外,湘電股份、華儀電氣等設備制造商也在嘗試。分析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該種模式在延伸產業鏈條,拉動風電設備銷售量的同時,也讓很多企業通過溢價轉讓手中風電場項目而動輒坐收數十億元收益。

  然而,企業在追求規模效應和產業鏈擴張的同時,也帶來了自身財務的緊張。華銳風電今年一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19億元,比年初減少3億多。金風科技今年前三個月現金流更是創下-39.2億元,比年初驟減超過40億。兩公司2010年的應收賬款分別為89.7億元和7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8%和160%。兩公司均稱,現金流凈額驟減的原因在于采購相關部件的預付款增加。

  分析人士指出,現金流凈額的減少對應的是存貨的大幅攀升,而應收賬款的增加則加劇了資金流的緊張程度,這些都源自于生產規模擴張,產能卻得不到有效釋放。加之產業鏈整合的巨額投資,客觀上又會讓公司本已緊張的資金鏈“雪上加霜”。

  拐點隱現 或迎來理性增長期

  事實上,設備制造廠商生產規模過度擴張而導致的產能過剩“陰影”,始終困擾著業界。風電行業資深分析師周濤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如果說前兩年的產能過剩只是暗潮涌動,那么,從風電設備龍頭企業去年以來的業績持續走低情形可以看出,這種暗涌已經外化,并開始直接影響企業生存和產業發展。

  周濤表示,這一切的背后都預示著一個基本趨勢:以2010年為標志,各風電設備制造廠商普遍告別了以往業績的快速增長態勢,轉而進入到業績下調期,中國風電產業市場“拐點”已現,將告別產業發展初期的高利潤時代,轉而回歸到理性增長期。這將一方面考驗龍頭企業保持業績持續增長、引領行業發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將加速中小企業的退出進程。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權威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底,全國涉足風電設備整機制造的廠商約有80家,而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市場份額已超過60%,產業已經高度集中。周濤指出,事實上,這80家廠商中真正有樣機下線的只有38家,更多的還處于買圖紙組裝階段。

  龍頭企業尚且利潤不保,中小廠商發展更是堪憂。天奇股份下屬天奇竹風葉片廠去年凈利潤為-648萬元,負債3366萬元,資產負債率近65%。周濤表示,這一類企業通常處于國內風電設備制造領域的第三梯隊,天奇股份這樣的企業尚且還可以靠公司其他業務收入來支持風電設備業務,而一些以風電為主業的公司未來發展可能將舉步維艱。事實上,在2010年一年時間里,國內已有近10家企業退出了風電設備制造業務,如高調宣布退出的哈空調(600202,股吧)、默默退出的南通鍇爍風電設備公司。

  周濤表示,這種產業退出潮或將在未來一到兩年時間里成為常態,而留存下來的企業可能就是一些不斷壯大起來的風電裝備集團。“產業集中度繼續提高,就需要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集團不斷涌現,這樣既可以為公司積攢雄厚的資金實力,又可以增強與下游風電開發商的議價能力。”周濤表示,到那時候,中國風電設備制造產業才能真正既做大又做強。本報實習記者 郭力方

  風電遇冷

  本報記者 李少林

  僅僅一年后,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風電設備龍頭就開始出現銷售不暢的情況,表現為存貨和應收賬款的大幅度增加。在存貨和應收賬款上漲1倍的同時,這些公司的凈利潤下降50%不等。

  風電企業將凈利潤下降歸咎為行業價格戰。數據顯示,風機整機的價格已經由每千瓦7000元下降至3800元左右,價格近乎腰斬。風電設備行業也快速從暴利時代過渡到血拼時代,其形勢的急轉直下超乎人想象。

  究其原因,近幾年風電建設“大躍進”式發展和風電并網不暢是主要原因。

  截至2009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85%,而上網風電卻僅占總電量的0.75%。因此,業內存在三分之一風電機組閑置的說法。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213.55萬千瓦,同比增長77.97%,但風電上網的難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比如,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年初發布《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稱,由于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流程相對簡單,核準進度快,建設周期相對較短,而電網接入系統在項目審查、方案確定及工程建設方面相對復雜,致使接入系統工程與風電場建設難以同步完成。比如,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公司烏力吉木仁風場一期、額爾格圖風場一期、白云風場一期本來預計2010年底投產,但是由于其接入系統至今未取得審查意見,風電無法按時送出。

  這直接導致各地發展風電的熱情下降,風電場規劃縮水。4月28日,內蒙古發改委副主任、內蒙古能源開發局局長王秉軍披露,內蒙古2015年力爭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300萬千瓦以上。該裝機容量比前期披露的4000萬千瓦有不少縮減。而業內人士預計,今年風電的裝機容量應該不會超過去年。

  與此同時,政策的方向標也在轉向,風電熱開始遇冷。近期國家發改委修訂并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版)》,在指導目錄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中,風電僅在“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子項中出現。國家發改委在對指導目錄的解讀中表示:“諸如風電等部分新興能源產業投資過熱,主要原因是在國家嚴格調控"兩高一資"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勢下,資金大量涌入以新興產業為主的裝備制造業所致。如不及時加以調控,不僅將使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難,還將影響產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步伐。”

  而近日有消息稱,風電并網新標準《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已經完成制定、修改,并報批電監會。但風電企業將此標準歸為電網對風電的“限產令”。

  如果說風電是新能源政策催生的泡泡,那么現在吹泡泡的力度正在減弱。業內人士說,風電行業再也不會出現前幾年那樣的增長了。可以說,風電正在遭遇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夾攻。風電設備商在價格戰之后無疑將迎來行業整合的時機,但時間是多久,還沒有人可以預言。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