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歐洲各國光伏上網電價政策的陸續調整,經過去年井噴式增長后的全球光伏市場開始步入寒冬。然而,在同一片歐洲市場,大型光伏系統和中小型系統受到的待遇卻迥然不同。
據了解,目前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開始削減補貼,其中大型光伏系統和小型光伏系統卻被區別對待,在對大型系統設定年度補貼上限、大幅下調補貼的同時,小規模光伏系統卻備受優待,其中給屋頂項目的電價補貼更高,并且項目規模越小補貼越高。
受此影響,投資者的焦點也正由大型系統轉向中小規模光伏系統,國內企業所收到的來自小規模光伏系統的零散訂單開始明顯增多。作為全球主要光伏市場的歐洲為何會發生此種變化?面對這一變化,國內企業需如何應對?本報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受寵源于明顯優勢
在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看來,歐洲各國采取的補貼政策調整屬于結構性調整,即由過去主要對大型光伏系統進行補貼,轉向主要支持中小光伏系統的發展。而這一政策轉向,與今年3月日本地震后發生的核泄漏事件不無關系。
“日本發生核泄漏后,出于安全考慮,歐洲國家不得不暫時放棄對核電的過于看重,而是繼續支持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的發展。”宋亮表示,但是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光伏裝機大國,由于自身國土面積狹小,土地資源極為稀缺,由此造成經過多年發展的大規模光伏電站市場已接近飽和。
“在此情況下,這些歐洲國家開始把支持光伏發展的重點放在分散式中小型發電系統上。”宋亮對記者說。
這一觀點同樣得到了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的認同。他同時指出,歐洲光伏產業在經歷了大型系統和中小型系統共同高速發展后,中小型系統的優越性逐步顯露出來。
“首先,與大型光伏項目需要接入電網,給電網運營增加壓力不同,中小型項目可以直接為本地居民和企業提供電力,其就地消費的特點降低了電網壓力。”蕭函對本報記者表示,另外中小型光伏系統還具備投資小、形式靈活等大型系統所不具備的優勢。
未來競爭日趨激烈
有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有超過50%左右(大約8GW)的太陽能光伏產品由中國出口,而其中90%以上產品又出口到歐洲市場。這一主要市場產品需求的變化,無疑將對我國光伏產業帶來一定影響。
蕭函認為,這一變化首先將會影響未來消費市場。“對中小型光伏系統的支持將會促進其市場需求大幅增加,光伏設備制造商所面對的客戶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大客戶,而是擴展到千千萬萬個小客戶,這對企業的營銷產生了新的挑戰。”蕭函分析稱,未來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品牌、質量等因素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
“此外,還會促使產品需求發生變化。”蕭函解釋說,大型光伏項目與中小型光伏項目對光伏設備制造商的要求有所不同,在電力儲存、高效電池等方面中小型光伏系統的要求更高,這為國內光伏設備制造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宋亮看來,較之大型發電項目設備裝置,中小型項目光伏產品的要求比較高,相應的生產技術成本也比較高。不過他也表示,我國企業生產能力和改造能力很強,且這一產品轉型的技術門檻不是很高,所以我國光伏企業應該能夠很快實現產品轉型。
宋亮對這一轉型明顯持樂觀態度。他認為,這樣有助于實現我國光伏產品的多樣化,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客觀上有助于開拓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在國內,既能滿足目前主要為大型光伏系統產品的市場需求,也能在未來改造廠房、商場、體育館等高耗能建筑時,提供其所需安裝的分布式中小型系統產品。”宋亮說。
如何把握巨大商機?
面對歐洲市場政策調整所帶來的主流產品的變化,我國部分龍頭企業以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小型光伏系統這片市場“藍海”。
今年初,尚德電力中標聯合國8000萬美元的小型光伏系統集成項目,成為其進入中小型光伏發電領域的敲門磚,對此尚德電力相關負責人直言,看中的正是相對空白的小型項目市場中蘊含的巨大商機。
然而,意欲分享這個巨大市場蛋糕的企業,并不只尚德一家。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亦逾也表示,英利正在開發的高效電池和儲能項目,正是其搶占中小型項目市場、特別是屋頂光伏系統的秘密武器。
蕭函為我國光伏企業把握未來巨大商機提出了建議。
“首先要加強渠道建設,只有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渠道建設,方能促進銷售額和業績的提高。”蕭函表示,“其次要加強產品開發,中小型光伏市場的消費特點與大型光伏市場有很多不同點,我國光伏企業應當根據中小型光伏市場自身的特點適時改進自身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蕭函最后建議,企業要轉變經營理念。“隨著光伏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政策變化,國內光伏企業應當認識到做大做強企業靠的不僅僅是價格,而是品牌、質量、營銷策劃、售后服務等,國內光伏企業應當適時轉變經營思路,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品牌營銷。”他向本報記者解釋說。
宋亮則提醒,在這一政策轉向下,國內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所生產的產品要符合需求國的產品規格。“這要求國內企業首先要了解人家的產品標準和技術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生產出符合其標準和要求的產品。”宋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