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小型項目"的投資和項目申請沒有設置任何限制,因此只要以組件價格為代表的光伏系統建設成本是以合理的速度持續下降,那么這部分市場的增長仍值得期待。”國金證券分析師張帥說。
表面上看,針對歐盟產品所提供的額外補貼對產量已占全球半壁江山的國內光伏組件企業十分不利,但實際影響有限。
“暫且不論歐洲本地的組件產能能否滿足意大利市場的巨大需求,對中國企業來說,出口更多的光伏電池給歐洲企業進行組件生產,或者直接在歐洲設廠進行單純的組件拼裝,都是應對這一條款的有效辦法。”張帥說。
華創證券新能源分析師詹杰則告訴本報記者,如果2016年之前要達到23GW的規模,相當于每年新增3GW左右。以2010年意大利裝機4GW計算,則未來年均增長差不多和去年持平。
“但如果說意大利在每年削減補貼額度的同時保持總補貼量不變的話,則補貼的總量應該是前低后高的。”詹杰說。
在他看來,假設需求端保持不變,則供給端產能預計會過剩。屆時,中小企業應該會有一輪洗盤,大廠的日子則要相對好過一些,“預計毛利率高、國外市場做得好、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會在洗盤中得利,技術一般的就會很懸”。
不過,中國光伏市場未來可能加速啟動,這可能成為歐洲市場的有力補充。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上周表示,到2015年,國內的光伏裝機容量目標將達到10個GW(1000萬千瓦),到2020年,目標至少要到50GW(5000萬千瓦)。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為了保證現有的裝機能在補貼下調前順利并網,意大利政府將現有的第三號法案進行了延期執行,這也可能刺激部分新增裝機的需求提前到最近幾個月開工建設。而德國則有望在未來一個月中重現去年的“搶裝”熱潮。
“總體上,此前由于政策的巨大不確定性導致意大利市場的組件銷售幾乎停滯,貨物積壓甚至大批訂單取消。新政策正式發布后,投資商和放貸銀行對回報和風險都將有明確的預期,這有助于促使意大利市場快速重啟。”張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