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對全球汽車產業的影響卻在不斷加劇。由于關鍵零部件如電腦芯片的短缺,二、三甚至四級零部件供應商受到重創等原因,日本本土汽車公司復產艱難,其他跨國汽車廠商也紛紛減產。
受地震影響,豐田將對中國所有整車及零部件工廠的生產計劃做出調整,其中整車工廠的開工率調整為平時的50%,極端情況下可能降到30%,豐田3月在日本國內的汽車產量為12.95萬輛,較去年同期減少62.7%,創1976年以來的月度最低。
一輛汽車約有3萬個零件,各大汽車廠商有很多零件提供制造商,一個零件不到位,汽車都無法組裝。零部件配套不到位,復產艱難,內傷難愈。
豐田和本田的3月海外汽車產量也分別減少了3.1%和3.2%。由于零部件緊缺的影響可能繼續波及海外工廠,兩家公司在4月的海外產量都出現更大的減幅。
目前國內日系品牌汽車的國產化率在60%~70%之間,但仍有一些配件需要從日本進口。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告訴記者,根據中汽協掌握的情況,有些零部件已經出現了供應危機。
日前,豐田汽車公司宣布將從7月起逐步恢復生產,到11-12月時恢復到正常生產水平。本田,雖然基本上所有的工廠以及所有的生產線都完成了修復和恢復的工作,但一些零部件的供應還存在問題,比如電腦芯片。目前,Honda在國內的生產能夠滿足一半左右的生產負荷,本田通過調節一些庫存零部件來維持生產。
汽車業高管和業內專家說,盡管受大地震影響,全球汽車公司都不太可能減少從日本的采購。日本在生產零件尤其是高科技部件方面有優勢,這在別的地方是不容易實現的。但近年來,受日元升值和成產成本提高影響,日本和其他汽車制造商已在其它地方發現了可替代的零件來源。
由于日本地震和海嘯引起的供應鏈連環影響推高重要存儲設備的價格,2011年全球半導體營收預計達到3252億美元,增長率預計達7%;而此前的預計僅為3201億美元和5.8%。
日本強震發生后,原本計劃一個月后逐步復產的眾多電子廠商在4月的幾次余震中再度受挫,瑞薩、爾必達、尼康、夏普等大批日本本土企業在震區的廠房被迫停產或減產,恢復時間最早也要延至5月。由于日本地震和海嘯引起的對相關供應鏈的持續影響,研究機構已經調高了2011年全球半導體營收預期,但中國半導體廠商卻很難從中分杯羹。國內廠商暫時無法替代的環節,很難同韓國等國廠商一起共享訂單轉移的蛋糕;相反,本土中小規模廠商在原材料采購上更可能遭遇暫時性短缺。
Honda技研工業株式會社社長伊東孝紳也談到了關鍵零部件對整車廠的制約,比如電腦微處理器芯片,它主要裝配在控制發動機、氣囊等的電腦上,這個芯片的生產線在地震中受到了損害,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計劃。現在Honda已經聯合豐田、日產一起對生產芯片半導體的工廠進行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