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江蘇機械工業抓住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機遇,努力調整產品與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不僅產銷規模、經濟效益與出口創匯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目標,而且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同行業中處于最好水平,為‘十二五’實現產銷、利稅‘雙倍增’奠定了堅實基礎。”江蘇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解晉在近日舉行的江蘇省機械工業新聞發布會上高興地對外發布。
規模與效益列全國各區域之首
解晉指出,2010年江蘇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1萬億元,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93萬億元,成為全國同行業首個產銷規模3億萬元的省份,同比分別增長32.3%和32.05%;實現利稅總額3230.41億元,其中利潤2219.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2%和47.6%,與“十五”期末的2005年相比,產、銷額均增長2.7倍以上,利稅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4.3倍與4.9倍。
“十一五”期間,該省機械工業利稅和利潤總額均占全國利稅和利潤總額的18%以上,居全國各區域之首,占江蘇工業利潤總額的1/3以上。綜觀江蘇機械工業發展史,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江蘇機械工業經濟總量已連續24年居全國各省市前列,連續26年居江蘇省工業各行業之首。近年來,江蘇機械工業發展的顯著特點主要體現在:
重點行業和主導產品發展領先全國。2010年,全省13個重點機械產業大類的產銷增幅均超過19%,119種主要產品中有84種產量增速達兩位數以上。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實現工業總產值8689億元,稅收總額820億元,同比增幅均達30%以上;汽車行業完成產值3389億元,利潤總額242億元,同比增幅均達40%以上;數控機床、內燃機、挖掘機等產品的產銷量同比分別實現50%至1倍以上的高增長。
新產品產銷規模擴大,現代化程度提高。2010年,江蘇機械工業完成新產品產值3006.76億元,同比增長27.05%,其中工程機械、機床工具、汽車、儀器儀表等6個行業新產品產銷增速均超過40%以上。大噸位汽車起重機、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核心組件、燃氣蒸汽聯合發電機組、高精密汽車覆蓋件柔型生產線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技術裝備和高新技術產品相繼問世;體現高新技術智能化程度的金屬切削機機床數控化率達到29.86%,同比上升10.89個百分點,體現汽車現代化制造水平的乘用車產量,占汽車整車總量的比重攀升至86%。
產業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2010年,江蘇機械工業出口交貨值4838.38億元,同比增長31.93%,出口增速比上年高出38.08個百分點,總量位居全國第二。產品出口規模呈集約化發展態勢,全省涌現近20個出口超1億美元的創匯大戶。其中集裝箱出口占我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41.9%,船舶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量的18.6%,汽車部件、電線電纜出口分別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15.7%和14.6%。蘇南沿江產業帶與蘇北沿海開發區成為外商投資與引進外資密切區域,產業外向型規模勢不可擋。
新興產業與優勢產品發展勢頭強勁。近幾年,江蘇已陸續構建了中高檔數控成形機床、智能電網設備、新能源設備、節能環保設備、軌道交通設備、精密醫療設備、新能源汽車等八大類新興產業基地,培育了10多個年產銷規模超100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和28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
其中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全國總量的65%,占全球的25%;風電整機制造規模居全國首位,2010年江蘇風電機組產量達39.69萬千瓦,同比增長86.4%;軌道交通設備產業聯動發展,已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從整機設計、制造到關鍵裝備產業化完整的配套體系。
保持經濟總量和效益雙倍增
“江蘇機械工業的穩定發展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的驅動,得益于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對科技創新、經濟轉型升級、產品產業結構優化以及區域協調互動的強勁引導。”解晉在精心解讀全省機械工業發展方略,從容解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挑戰未來,江蘇機械工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他強調,“十二五”期間,江蘇機械工業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特別是要在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拓展國內外“兩個市場”等關鍵方面狠下功夫,構筑強勢發展平臺,確保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
解晉指出,“十二五”期間,江蘇機械工業發展振興的任務首先是促進轉型,重點是促進裝備制造業實現小型向大型轉變,輕型向重型轉變,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普通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轉變,附加值由低向高轉變,設備制造由分散零部件向整機集成化轉變,使行業規模和效益繼續保持省內領先、全國首位。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使江蘇機械工業的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突破6萬億元,利潤超過5000億元,保持經濟總量和效益雙倍增。
其次是進一步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十二五”期間,全省要重點培育3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爭創1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30個省級重點產業基地。培育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30家以上,其中超500億元的企業5家,超1000億元的企業3家。重點培育一大批具有發展潛力和行業競爭力的專、精、特產品中小型企業。建設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到2015年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1000家以上。重點在14個行業和領域加快產業與產品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著力打造工程機械、數控機床、電力能源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汽車、農機、動力機械、船舶等8大重點產業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點骨干企業,為完成江蘇機械工業“十二五”發展目標,打造我國創新型裝備制造產業化基地奠定堅實的基礎。
再其次是培育一批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出口骨干企業,進一步增強國際市場占有率和覆蓋率。到2015年出口創匯超過3000億美元,力爭在“十一五”基礎上翻兩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