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是指將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化修復的批量化制造過程,再制造產品達到與原有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對發達國家而言,再制造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已成為一些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而言,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201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8000萬輛,主要工程機械保有量300多萬臺,如再制造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配件市場的5%,就可以實現400億元以上的產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能60%,節材70%,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對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降低碳排放強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發展再制造產業有助于培育綠色消費習慣,推進生活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成為推廣綠色消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十一五”時期我國再制造產業取得積極進展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起步時期,短短幾年時間,再制造已經從理念變成行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回顧“十一五”,有四個重要突破。
一是國務院文件正式提出支持再制造發展。200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同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將再制造作為重要領域。山東濟南復強動力公司作為國內第一家再制造企業被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二是國家啟動再制造試點工作。這是我國探索再制造產業化發展道路的開始。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選擇14家整車、零部件企業及部分再制造專門企業開展再制造試點。經過三年的試點工作,到2010年底,試點單位已形成汽車發動機、變速箱、轉向機、發電機共25萬臺套的再制造能力,產值超過20億元,并在探索舊件回收、再制造生產、再制造產品流通體系及監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有關部門也開展了工程機械、工業機電設備、機床等工業機電裝備再制造試點工作。
三是國家將再制造納入法制化軌道。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提出國家支持企業開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和輪胎翻新。法律還規定了再制造標識制度,提出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并在顯著位置標識為再制造產品。這為加快再制造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商總局及時發布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標志。
四是出臺了促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規范性文件。為落實溫家寶總理“再制造產業非常重要。它不僅關系循環經濟的發展,而且關系擴大內需(如家電、汽車以舊換新)和環境保護。再制造產業鏈條長,涉及政策、法規、標準和組織,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聯合出臺《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的意見》,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提出了完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國家發展改革委還會同財政部等10部門成立《再制造產品目錄》編制領導小組,著力建立再制造保障體系。
經過幾年的努力,一些科研單位通過和生產企業結合,在汽車零部件、大型工業設備、機床等再制造方面的技術研發和應用都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以徐濱士院士為領軍人物的裝備再制造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在表面工程等再制造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以我國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納米復合電刷鍍等技術為基礎,正在發展形成以自主創新技術為依托,性能提升型的中國特色再制造產業化道路。
“十二五”時期要繼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一個多月前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其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從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推廣綠色消費模式和強化政策技術支撐四個方面指出了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十二五”規劃綱要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有四個突出特點。
一是首次明確提出資源產出率目標。資源產出率是國內生產總值與主要資源消耗量的比值,是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重要綜合性指標。提高資源產出率,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出,體現了綠色發展的導向。《綱要》根據以往資源產出率的變化情況,綜合考慮未來五年的發展,提出了資源產出率提高15%的目標。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500公斤的發動機為例,直接回爐相當于利用500公斤廢鋼,折合1000多元,而再制造后售價不低于3萬元,同等資源利用的產出率可提高20倍以上。
二是強調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生產環節是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環節,也是節約潛力最大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關鍵節點。《綱要》提出從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設改造各類產業園區等方面入手,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統籌園區、產業基地和產業帶的空間布局,構筑上下鏈接、相互循環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循環利用體系,實現產業循環式組合。
三是提出生產消費等領域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綱要》從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提出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把生活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再生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推行綠色采購等工作,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四是明確了循環經濟發展由試點向示范升級。“十一五”時期,國家組織開展了兩批循環經濟試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十二五”時期,循環經濟要從試點走向示范和全面發展。《綱要》提出深入推進國家循環經濟示范,組織實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即實施循環經濟十大工程,創建100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鄉鎮,培育1000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推動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
努力實現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再制造是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再制造產業化作為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提出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業,實現再制造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未來五年是再制造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著力推進“五個強化”,加快促進再制造產業形成較大規模。
一是強化規劃指導。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按照法律要求和國務院統一部署,組織編制《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2011~2015)》、《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節能環保產業規劃》。這些規劃均把再制造產業化作為重要內容,將進一步明確“十二五”時期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促進再制造產業健康有序和快速發展。
二是強化試點示范。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加強對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的協調指導和支持力度,推動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再制造和大型輪胎翻新,鼓勵新型再制造服務行業發展,著力培育再制造典型示范企業。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組織開展第一批試點單位的驗收評估,適時啟動第二批再制造試點,根據實際情況修訂《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管理辦法》,同時將切實采取措施,加大對合格再制造產品的推廣力度,促進舊件回收。
三是強化產業集聚。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再制造產業化必須依托一定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支撐,建設產業基地有助于形成專業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公共平臺建設的產業鏈條。我們將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精神,根據“企業集群、產業集聚、物質循環、園區管理”的要求,探索開展再制造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再制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四是強化技術創新。繼續發揮核心科技機構作用,加強再制造關鍵技術攻關。支持設立國家再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開展關鍵適用技術的推廣和產業化應用,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支持生產企業、研究設計單位開展有利于再制造的綠色設計。總結中國特色再制造發展的有效模式并加大推廣力度。
五是強化體系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完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機制,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再制造重點產業化建設項目;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發布《再制造產品目錄》,明確我國可再制造的產品種類和范圍。同時,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市場監管,切實防止假冒偽劣產品,加強舊機電產品進出口檢驗和監管。
再制造起源于國外、成熟于國外,要在中國創新發展,中國再制造產業發展需要學習借鑒國外成熟經驗,結合中國國情發展壯大。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再制造領域的國際合作,歡迎國外的成熟企業、研究機構與國內單位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實驗室,根據國內產業基礎開展再制造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