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信息化在產品設計研發、企業經營管理、生產制造管理、生產過程自動控制和企業間信息網絡等領域都取得較好進展。
CAD、CAM等產品研發設計數字化技術在服裝、紡機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產品創新能力和市場反應速度。計算機測配色和分色制版等技術的廣泛采用,使印染后整理水平大幅提高。
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的比例達到近10%,其中化纖、紡機、棉紡企業應用比例較高,大型骨干企業普遍采用。應用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大中型企業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行業內推廣的示范。紡織ERP產品開發取得明顯成效,印染、棉紡織、毛紡織等多個子行業的ERP系統已達到產業化應用水平。
在線生產監測系統的一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并在企業得到應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的研發在一些領域取得突破并進入推廣階段,為物聯網在紡織行業的應用打下基礎。
現場總線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等在紡織裝備領域得到推廣,紡織機械正朝著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方向發展。
電子商務和營銷信息化取得應用成果,有利于紡織企業開拓市場。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在重點產業集群得到推廣,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務。
《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發布的《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將適合紡織行業應用的信息化技術放到了重要地位,在28項關鍵技術中有4項信息化技術:
第24項適合紡織行業的ERP系統的開發研究等管理系統一直是紡織行業信息化的主要領域,取得了一批扎實的成果,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北京銅牛、探路者、經緯紡機、吉林化纖、華紡股份、南山精紡、山東帛方、山東華興、雅戈爾、美欣達、美特斯邦威、遠紡織染、江蘇聯發、無錫一棉、常州蘊爾芬、福建鳳竹、九牧王、富安娜、安徽華茂、洛陽白馬等近百家企業都實施了ERP項目,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按照“十一五”開發適合各個紡織細分行業應用的ERP產品的目標,許多技術開發單位發揮各自優勢,積極開發具有行業特點的產品。如北京中紡達、北京希門、北京維富友、上海環思、杭州開源、杭州愛科、浙江華瑞、常州企友、南京億格等。“紡織行業ERP系統開發”項目獲得2006年紡織工業協會科技一等獎。同時,一些國內外知名ERP供應商的產品也應用于許多紡織企業。
今年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指出:“大力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推廣適合化纖、紡織、印染和服裝等重點行業特點的企業資源計劃(ERP)管理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等。”從國家層面明確支持行業化ERP的開發和應用這是第一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25項紡織行業電子商務平臺紡織服裝電子商務平臺結合紡織行業特點,以纖維、紗線、面料和服裝等產品為對象,將企業通過內部信息網絡和外部互聯網網站將面向上游供應商的采購業務和下游代理商的銷售業務有機聯系起來。它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企業的B2B應用,如美爾雅、銅牛、杉杉等,企業網站上都有交易功能;另一種是建立統一的網絡信息平臺,為企業采購或銷售牽線搭橋,進行調配,從而獲取交易傭金和增值性服務收入。這些網站經查詢有數十家,如中紡網絡、紡織在線、東方紡織網、浙江的全球紡織網、新天地紡織商務等。當然有像阿里巴巴等面向所有行業的國際貿易平臺,在電子商務領域有廣大影響。有些新興平臺取得了明顯效益,如今年正式開通的常熟服裝城電子商務平臺在試運行的5個月中就在服裝城范圍內發展會員1萬6千多家,交易額超過1億元,目前每日新增會員近200家。
中紡網絡公司的電子商務平臺依托紡織工業協會,信息編碼體系、交換協議、信息共享機制基本完成;行業資訊、統計類數據、進出口數據、海關提單數據也完成了資源整合;資訊中心、數據中心、經濟運行、質量標準、價格指數、海關提單、產業集群、中紡社區等業務正在逐步開展。
第26項各類企業CIMS系統開發及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與ERP應用上有重疊,但側重不同,其側重點是設計信息和制造信息,主要涉及紡機和服裝企業。
其中紡織機械企業系統曾列入國家863計劃。經緯紡機2007年做出了“十一五”信息化規劃,在下屬各個企業現有ERP、CAD、PDM成功實施和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構建基于SOA架構的集成化運行平臺,包括營銷服務、采購供應、財務監管、產品研發、決策支持和信息安全體系,以實現“數字化經緯”的目標。鄭州紡機廠項目的目的要解決一體化清梳聯和新型漿紗機回轉體零件的加工這一瓶頸問題,產品的開發周期和交貨日期大為縮短,產品品種增多,同時可實現高質量、低成本和減少庫存的目的。
服裝企業系統中,CAD推廣最早,效果明顯。如杭州愛科、深圳富怡、北京時尚一、北京日升天辰、廣州樵夫、廣州龍淵等開發商的產品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杭州愛科已開始開發三維CAD產品。面對服裝CAD產品較多的狀況,中國服裝協會組織制定了行業標準《服裝CAD電子數據交換格式》,包括樣板數據和排料數據兩部分,將對今后服裝CAD的推廣應用發揮十分積極的作用。
方面,電腦裁床等設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上海和鷹公司的系統在“十一五”已取得較大進展。
服裝大規模定制技術將是發展方向,如多品類單層至極厚系列自動裁剪機系統;集縫料識別、自動檢測、自動設置于一體的智能化縫制系統;服裝自動化立體整燙折疊包裝系統;服裝用物流配送中心及自動化立體倉儲系統等,紅領集團、寧夏匯川、浙江好來西、上海威士等正在做有關工作。
第27項 紡織工廠生產信息監測和管理系統紡織工廠生產信息監測和管理系統是在生產現場對生產過程中的產量、質量等信息進行在線采集和處理,對象主要為織機、細紗機、絡筒機等,也包括實驗設備儀器的信息采集和處理。生產過程分析、故障統計與排除等。
在紡紗工序,經緯股份公司以本公司的棉紡設備為基礎,基于網絡通訊技術,對棉紡生產設備自動監測和管理,形成設備數字化管理系統——E系統,可以實時采集生產現場設備運行數據,輔助生產管理,提高生產管理效率。
目前已在無錫馬山試驗中心的清梳聯,精梳機,并條機,粗紗機,細紗機,絡筒機聯網應用。天津天紡投資公司也實施了22萬錠細紗機生產監測項目,已投入正式使用。
在織造工序,天津天紡投資公司和天津工業大學合作,實施棉紡8種類型共1458臺噴氣織機生產監測系統,已于2008年以投入使用。無錫一棉、西北五環、洛陽白馬也實施了織機監測系統。
近年MES技術應用推廣很快,為紡織行業的生產制造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我國紡織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設備改造,從而使MES應用具備了基礎。近幾年,江蘇、天津、河南等地的企業借建設新廠的機會,為全線的紡紗織布設備配置了數據在線采集裝置,準備建立全廠的監測系統。其發展方向是集管理與監測系統為一體的綜合信息系統,這需要對車間進行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另外,車間溫濕度監測、計量監測和能耗監測等,有著很好的前景。
在建立了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可以開展車間生產智能調度,為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清華大學與洛陽白馬集團合作,在企業已經實施的織機自動監測系統和ERP的基礎上,研究和開發了面向大中型棉紡企業的智能動態調度系統,發揮了應用示范作用。
面向自動監測及MES的開發商還有杭州開源、北京希門、北京銅牛信息、江蘇鼎峰、無錫華明、廈門軟通、陜西元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