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間消息,國家發改委宣布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汽油每噸上調500元,柴油每噸上調400元,約合全國平均汽油零售價上調0.37元/升,柴油上漲0.34元/升。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表示,盡管本次調整幅度比前幾次的調整幅度更大,但和近期的國際油價漲幅相比還是不夠。
經過計算可得,本次調整前國內成品油價格為汽油每噸8080元、柴油7330元,調整后分別為8580和7730元,調整幅度分別為6.2%和5.4%。而根據息旺能源數據,截至4月5日,與上次調價2月20日相比,國際三地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已達14.13%,遠超4%調價紅線。
董秀成表示,除了本次不到位之外,此前的幾次上調也有“欠賬”,因此國內成品油價目前仍遠未到位。在目前的國際原油和成品油價格下,董秀成稱,中石化等企業的煉油業務已經處在虧損狀態了,“此次上調后,仍然將會維持虧損。”
對于此次汽油和柴油的價格沒有同步調整的原因,董秀成稱,這是發改委考慮到即將到來的春耕因素,為減少農民的成本壓力。
就在昨日,央行剛剛宣布加息0.25個百分點。有分析認為,加息在前上調油價在后,顯示出決策層壓制通脹的“誠意”。對此,董秀成認為,二者都在預期之內,宣布的順序應該只是“巧合”。
對于油價調整對物價的影響,董秀成稱,國際油價等輸入性的成本推動確實是通脹的主要因素。他認為,相比2007年等前幾輪的國內通脹,目前國內的消費需求并不算“特別旺盛”,推高物價的主要來源不是消費而是成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