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第一階段的工業化已經完成,現在一下子冒出聯盟沒什么大驚小怪的,是個必然趨勢。南方沖壓是珠三角地區走得最早的模具聯盟,但放眼全國并不是首個吃螃蟹者,以汽車模具為代表的聯盟星星之火已在一些汽車制造重地點燃,而且大有燎原之勢。
模具網CEO、深圳市模具技術學會專家委員羅百輝把聯盟奉為模具行業的“二次創業”。他告訴記者,就在南方沖壓模具聯盟成立當年的1月,西部首個汽車車身生產技術聯盟——成都汽車車身工藝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當地青羊工業集中發展區成立。
聯盟以四川成飛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13家成員單位分布在汽車車身產業鏈不同環節,涵蓋了生產、研發、銷售。借助規模效應,聯盟成立時立志“每年將開發3種以上新型轎車整車車身覆蓋件模具,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在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天津,天津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周圍也吸附了一批模具企業,形成了一個強大聯盟。在武漢,依托東風汽車生產基地,全國最早的模具聯盟在這里橫空出世。
羅百輝分析認為,現存的模具行業協作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縱向工序協作——將設計、機加工、測試等工序分開,分別由不同企業完成。這種比較適合私人企業或規模較小企業,也是目前國內模具行業更多的一種協作方式。
另一種則是企業橫向聯合。“每家企業做一種部件,然后數家企業合作制成套件,在韓國、日本等模具企業中風靡,但國內還不夠普及。”
“模具聯盟不是我們中國的獨創。”廣東省模具工業協會秘書長王其敏告訴記者,模具聯盟是產業升級中的過渡性產物,模具強國的日本、韓國和德國早就有過,但隨著大企業的崛起逐漸被邊緣化。亞洲金融危機過后還殘留了一些。
王認為,廣東第一階段的工業化已經完成,“現在一下子冒出聯盟沒什么大驚小怪的,是個必然趨勢。”
不過王其敏所沒有點破的是,這些在西方“被邊緣化”的聯盟在國際競爭中富有強大的殺傷力,而這點恰恰要讓南方沖壓聯盟倒抽一口冷氣。
金旺模具總經理夏華發告訴記者,自己有一個關系良好的印度客戶曾扔過來一個訂單,開了價問金旺能不能做。夏華發盤算了一下,開價太低,實在做不下來,但印度客戶正告訴他,這個價格是韓國的模具企業開出的價格,金旺眼睜睜地看著訂單溜走。
據姚小春的折算,西方模具工人單位小時的工資成本比中國要高20倍左右。盡管如此,韓國在高工資的壓力下,何以還能做出比中國價格還要便宜的模具?夏華發多方打聽后才知道,韓國對手是在一個模具聯盟內,成本控制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