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內棉花市場一路高位震蕩。棉花減產嚴重導致供需失衡,棉花加工企業心態極不穩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漲了棉價。
2010年,國內棉花市場一路高位震蕩。棉花減產嚴重導致供需失衡,加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棉花加工企業心態極不穩定,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漲了棉價。
自去年以來,國內外棉花庫存消費比大幅下降,國內棉花受天氣影響減產降級明顯,上市時間推遲;國家可供調控資源偏低并且本年度來不及補充,下游紡織行業出現明顯復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的棉花消費量。
市場供應偏緊
雖然2009年國內棉花價格有所上漲,但由于其他農產品價格也有明顯上漲,國家為保證糧食生產,大幅上調農產品最低收購保護價,降低了農民棄糧種棉的可能性;而棉花價格波動大、收益低、費工費時的特點也使2010年度國內棉花播種面積并沒有明顯上升。另外,受天氣影響,國內棉花種植時間較往年有所推遲,主產棉區在去年9月中旬分別遭遇低溫、陰雨達20多天,致使黃河流域爛鈴普遍占10%~20%。新疆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陰天多,氣溫低,吐絮進度南疆晚10天,北疆晚20多天,部分中熟品種的霜前花率不到常年的一半。全國棉花整體品級下降,上市時間推遲一個月,棉花產量和質量都明顯下降。棉花產量不但較去年沒有增加,還有明顯下降。預計2010年度全國棉花產量約620萬噸,較上一年度減產約8.7%。
雖然2010年度全球主要產棉國除中國、巴基斯坦外都有增產預期,全球棉花總產量較上一年度增加300萬噸左右,全球棉花消費量僅增長近70萬噸,但產不足需的現象仍然存在。2010年全球棉花庫存下降至993萬噸,庫存消費比下降至37%附近,較4年前下降12個百分點。較低的庫存消費比已經威脅全球棉花安全,觸發了棉價報復性上漲的警戒線。
由于國內棉花產量下降,國家可供調控資源不足,而紡織行業明顯復蘇,用棉需求較旺盛。在棉花進口配額視市場需要情況足額發放的政策支持下,2010/11年度紡織企業有大幅增加棉花進口的要求。
但全球棉花供應偏緊,主要棉花出口國對中國棉花出口數量有限,其中美棉對中國的出口比例下降,對印尼、越南、孟加拉的出口比例上升。印度為保證紡織企業的棉花供應,對棉花出口實行限制措施,年度出口量限制在550萬包(93.5萬噸)。
根據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份,2010年度中國已進口外棉127.5萬噸,其中進口美棉44.1萬噸,進口印度棉47.1萬噸,烏茲別克斯坦棉11.1萬噸,澳大利亞棉4.8萬噸、巴西棉7.1萬噸、布基納法索棉1.1萬噸,從上述六國累計進口115.2萬噸,占已進口總量的88.9%。
預計2010年度中國進口美棉的數量在120萬噸左右,進口印度棉數量在57萬噸左右。另外,近5年烏茲別克斯坦、澳大利亞、布基納法索、巴西對中國出口棉花的最大量分別為37萬噸、27萬噸、15萬噸、9萬噸,合計88萬噸,均出現在2005/06年度。按照以上六國占中國進口棉市場88%的份額推算,2010年中國進口外棉的數量在300萬噸左右。但考慮到西非部分國家的政局動蕩,其他幾個主要出口國出口量也難達到2005/06年度的出口峰值。預計實際中國進口外棉的數量在280萬噸左右,遠低于紡織企業的預期。棉花整體供應偏緊,紡織企業正常的用棉需求可能因高棉價而受到抑制。高棉價將加速紡織行業結構調整的過程。
供需結構性錯位
國內棉花減產降級嚴重,質量品級較上一年度明顯下降,而紡織行業產業升級的要求決定了對中高等級棉花、質量好的棉花的需求在增大。
2010年參與新體制檢驗的棉花中,4級以上棉花比例明顯縮小,2009年的比例在97%以上,而2010年不足85%。3級以上棉花,2009年的比例在74.3%以上,而2010年不足50%。
期貨倉單生成不足。截至今年2月底,2010年度鄭棉生成倉單不足500張,加上倉單有效預報量也僅有800多張(約3.2萬噸),而上年同期為4098張,加上有效預報量有6000多張,今年鄭棉倉單的生成量不足2009/2010年度的15%,也遠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反應了4級以上棉花供應不足,也同時體現棉企制作倉單棉的熱情不足,對現貨市場的未來期望較大。倉單生成量不足客觀上為期貨市場多逼空創造了條件。
從國內紡織行業的發展趨勢看,紡紗工序正向連續化、自動化、高速化推廣應用,使產品的紗支、品質、品種有了質的飛躍,精梳紗、無接頭紗、無梭布的比重大大提高,適應了國內外市場“三無一精”(無卷、無接頭、無梭、精梳)的發展趨勢。紡紗工序和紡紗產品的提升,對紡織原料也有更高的要求。紡織企業對中國高等級棉價格上漲的消化能力較強也體現了這一點。2010年1~12月份國內棉價累計漲幅超過85%,下游棉紗累計漲幅在70%左右,氣流紡低支紗因成本較低,漲幅接近100%,普梳32支棉紗織造的棉布平均漲幅不足50%,氣流紡10支紗織造的牛仔布漲幅僅30%,但精梳40支生成的寬幅精梳棉布漲幅接近70%,基本消化了棉價上漲帶來的壓力。企業的利潤空間能到了保證。市場上中高等級棉及相應產品走勢明顯好于中低等級。由于企業生產多根據訂單及利潤而定。這也不難解釋在棉價加速上漲時下游企業拿貨積極,而棉價下跌時紗布滯銷的原因。
從本年度10月份開始,國內229級棉與527級棉價差就不斷擴大,兩者國內均價價差從往年1500元/噸上升至2000元/噸,目前兩者價差已經擴大至3800元/以上。反應出現貨市場上中高等級棉的市場仍然較為緊俏。受到國內棉花供求的結構性不平衡影響,預計中高等級棉花與低等級棉價差仍有繼續拉大的空間,實際現貨價差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