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536.8億元,同比增長40.6%;數控機床產量達到23.6萬臺,同比增長62.2%。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只生產簡易皮帶機床1600臺。到2010年生產機床101.7萬臺,其中數控機床23.6萬臺,數控機床的產值、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可以說,我國機床工業從零起步,成為世界第一機床生產大國,雖然過程曲折,但取得的成績是值得驕傲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富昌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
“重大專項”助力
積極搶占產業制高點
裝備制造業被譽為“工業母機”,是制造業的基石。工業現代化所需的各類裝備和設施都離不開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其性能、質量和擁有量已成為當今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有了強大的裝備制造業,才算是真正的制造業強國。”王富昌說,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制造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切入點。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與傳統工業的改造提升緊密結合。
綜觀全球,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裝備制造業強國無不重視控制高端制造裝備這一產業制高點,重視用高技術優化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支撐高端制造,保持產業優勢。
“因此,在我國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也成為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突破口。”王富昌說。
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屬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技術附加值的特征,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著力點。大力發展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不僅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我國工業化發展也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影響。
王富昌說:“鑒于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列為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
“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重點開發航空航天、船舶、汽車制造、發電設備制造等行業,“到2020年,形成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主要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總體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部分產品國際領先;建立起完整的功能部件研發和配套能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他說。
據他介紹,“十一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各部門密切配合,將數控機床專項實施和“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上水平”密切結合,加快了專項的實施進度。專項“十一五”期間共安排立項課題200余項,經費總投入超過90億元。
此外,據王富昌介紹,專項啟動伊始,知識產權問題就受到了高度重視。截止到2010年年底,各單位申請專利已超過1000項。
“由企業牽頭實施的課題中,有50%以上的課題已制定了相關企業標準。”他說。
大企業唱主角
“創新聯盟”促行業發展
在整個機床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高檔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的發展還是有些滯后,機床企業的制造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制造水平也相對偏低。很多業內人士感嘆:“與先進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仍然明顯,特別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研發創新能力較弱。”
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邱鋼處長在接受采訪時說:“由政府倡導一些組織或者模式,利用市場機制來解決問題,創新聯盟就是很好的一個嘗試。”
目前,機床行業已經把創建創新聯盟作為首要任務,各地亦紛紛開始行動。
沈陽機床、大連機床、秦川機床、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昆明機床、漢江機床等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機床企業。而他們也因為2010年11月10日成立的“高速高效加工與裝備技術創新聯盟”走到了一起,為“開展高速高效加工工藝與數控機床共性關鍵技術及整機集成的研究,攻克和掌握自主開發新一代數控機床的核心關鍵技術,提升中國機床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這樣的一個目標共同奮斗。
2009年,同樣以沈陽機床(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沈機集團昆明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南通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13家龍頭企業為主的一支“創新隊伍”被拉了起來。同時也意味著“數控機床高速精密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正式成立。
在2010年10月12日召開的籌建《中國重型機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研討會上,武重、齊重、齊二、北一、沈陽機床、昆明機床、濟二、青海華鼎、上重、險峰機床、天水星火、安陽鑫盛等中國重型機床生產企業成為主角。
“大企業坐鎮‘創新聯盟’,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邱鋼說,他們以已有的實力和經驗,和其他企業分享和進步。同樣,沈陽機床集團總經理關錫友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資源互用、信息集中、良好協作、成果共享,是成立機床行業創新聯盟的首要目標。
各方協同創新
產學研用優勢互補
“為了使創新能力具有可持續性,必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關于這一點,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在多次講話中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專項所明確的“以主機為龍頭、功能部件為基礎、共性技術為支撐”的思路,在兩年的實施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
產學研結合是利用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促進資源整合,形成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實現聯盟各方的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
據他介紹,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領域用戶企業參與專項研究的積極性高,“產、學、研、用”之間已經開始建立起優勢互補、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如沈陽機床與吉林大學、北航、同濟大學,大連機床與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秦川機床、昆明機床與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合作。通過專項的牽引,企業與高校整合了優勢科研資源,使各方的合作得到進一步深化。”王建宇說。
掌握核心技術
“十二五”再攀高峰
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兩年的實施工作,加快了行業重點企業高端產品的開發速度,促進了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樹立了品牌形象。
據統計,2010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536.8億元,同比增長40.6%;數控機床產量達到23.6萬臺,同比增長62.2%;2010年我國機床產值和數控機床產量均列世界第一位。
“‘十二五’期間,數控機床專項將進入攻堅克難、掌握核心技術,保證創新發展和重點跨越的關鍵階段。”王富昌說,下一個5年將集中力量、集中目標,突破重點關鍵技術。王富昌表示,把重大專項的實施與863項目、兩化融合技改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等政策的實施有機結合起來,集中國家資源,聚焦攻關目標,有的放矢地重點突破高檔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核心技術。
“在集中目標,重點突出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同時,也要注意與主機結合好。”王富昌表示,專項將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重點領域及其他科技重大專項的重點需求進行部署,重點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和工具的核心技術問題,實現主機與部件的協同發展。
據王富昌介紹,到“十二五”末,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將實現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總體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屆時,主機、數控系統、功能部件“中檔規模化、高檔產業化”將得以實現,我國將研制出一批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裝備;進口量大的高速、精密立臥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床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將有明顯提升。
“我們將能實現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的目標。”王富昌說,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制造等高尖端行業所需要的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將實現80%可以立足國內!
■管理新舉
項目以市場為導向
系統部件必須在主機上考核
專項實施過程中強調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密切結合、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強調不僅主機等研發項目要出產品,共性技術課題研究也不能僅出論文、出專利,更要圍繞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產品水平開展研究。在充分研究用戶工藝的基礎上,開展主機、功能部件的研究和開發;針對用戶反映強烈的產品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問題,重點攻關;積極實施由用戶牽頭的應用示范工程,解決首臺(套)重大裝備應用難及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在主機中應用的問題。
專項在組織中堅持以主機為龍頭、以功能部件為基礎、以共性技術為支撐的思路。在發布課題申報指南時,明確要求主機必須落實最終用戶,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必須在主機上考核,共性技術必須在主機和功能部件上應用。根據主機的要求,協調系統、部件、共性技術的開發,促進主機集成共性技術、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的系列研究成果,實現主機的整體創新。
專項充分發揮各類專家機構和第三方評估機構的作用,確保專項實施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和高效運轉。總體組、專家咨詢委、評審專家庫三類專家機構在編制課題指南、課題評審、咨詢審議等重點環節實行分離,各負其責;作為第三方評估機構的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協助開展專項全過程的監督檢查評估工作。
■項目盤點
重型裝備和中高檔機床
性能顯著提升
通過專項“十一五”的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突破了高速高精運動控制、可靠性設計等一批關鍵技術,研制完成了十多種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大、重型裝備,對于裝備制造業應對金融危機發揮了積極作用,可滿足航空航天等四大領域的部分需求,完成了專項“十一五”的研究目標。
世界最大的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已于日前投入生產,解決了傳動與控制操作系統設計制造等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擠壓工藝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該設備的研制成功,使得國外企業將大直徑厚壁鋼管的價格由18萬元/噸降至5萬多元/噸,預計每年可為我國使用上述產品的相關企業節約成本100億元以上。
用于大型核電機組汽輪機殼體及其他關鍵零部件加工的10米數控橋式龍門車銑復合加工機床,掌握了三段式橫梁組裝、加工工藝等關鍵技術,保證了機床的加工精度,已有兩臺機床交付用戶。回轉直徑5米、承重500噸的超重型臥式鏜車床,突破了超重型高精度靜壓主軸技術等核心技術,機床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交付用戶使用,并完成了一件110萬千瓦超臨界核電半速轉子的加工。
對進口量大、市場需求面廣的高檔數控機床進行了重點部署。通過機床骨干企業與高校、用戶聯合開發,開展了結構優化設計、熱補償等關鍵技術研究。寧江機床、北京工研精機等單位已完成了三十多種型號精密、高速立臥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床、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新產品的研制,精度和速度可達到“十一五”末國際先進水平,主機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達到900小時。隨著該批新產品逐步投入市場,將有效提升國產中高檔數控機床的技術水平,并推動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的配套驗證工作。
在數控系統方面,已開發出多軸多通道、總線式高檔數控裝置樣機,在多軸聯動插補算法、誤差補償等核心技術方面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
目前華中數控、廣州數控等單位已完成了50臺套開放式全數字高檔數控裝置樣機的生產,相關配套驗證工作正在進行中。
專項在實施過程中積極創造共性技術與主機、部件相互間支撐合作的科研環境,要求承擔共性技術課題的高等院校和轉制科研院所整合優勢資源,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研發的實際問題。在可靠性技術研究方面,吉林大學制定了多項數控機床可靠性技術規范,研制了可靠性試驗與測試試驗臺,為沈陽機床、大連機床等重點企業的產品可靠性設計和試驗提供了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