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負責人羅百輝介紹,2009年我國首次成為世界機床第一大生產國,但我國機床行業大而不強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產品質量、技術、服務較國際先進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目前國內所需的高檔數控機床主要依賴進口,發展中高檔數控機床所需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主要來自海外。我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機床制造廠家,但缺少著名的跨國機床集團和世界級的“精、特、專”機床企業。以重型機床為例,雖然經過近幾年技術改造和產品自主研發的鍛煉,無論是生產能力還是產品技術水平都有長足進步,但是與國外產品相比還有不足。最大的差距體現在核心運行部件的技術水平和運行速度、產品精度保持性、機床可靠性,以及整體機床制造工藝水平與質量等幾個方面。可靠性是高檔重型機床質量的一個關鍵指標。目前,國產數控重型機床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在300小時左右,而進口的高檔重型機床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在2000小時以上。
隨著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產品、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增強,數控機床、高端機床占比明顯增強,低端產品占比持續降低,目前機床工業國產化率已提升到70%。羅百輝認為,機床行業高速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加快行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仍是我國機床工業首要而迫切的任務。而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將引發裝備制造業發展模式轉變,從過去粗放的追求規模的發展方式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方式轉變,以此作為“十二五”裝備制造業發展方向的轉變和戰略的突破。作為生產工具,機床產品對裝備制造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同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發展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作貢獻,機床產業更是責無旁貸。但低碳經濟也將給機床行業帶來一些約束,尤其將影響到中低檔機床的需求。
機床行業的低碳經濟
2011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關鍵一年,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年。機床全行業將在中央關于2010年經濟工作方針指導下,勤奮工作,開拓創新,為機床工具行業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做出新的貢獻。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負責人羅百輝指出,2011年機床全行業應該突出戰略重點,明確主攻方向,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為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
第一,進一步加快機床產品結構調整。壓縮低檔、普通產品生產;淘汰落后、污染、高耗能產品;發展技術含量和經濟附加值高的產品;由提供單機向提供成套成線設備方向發展等。
第二,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破數控機床產業發展瓶頸,大力發展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提高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在產業中的比重;鼓勵發展數控刀具、復雜刀具、精密量儀、高檔磨具磨料和超硬材料及精密模具制品。
第三,實施企業結構調整。發揮重點骨干企業批量制造能力優勢,鼓勵通用型主機制造適度集中生產;扶持“專、特、精”數控機床制造企業;擴大功能部件制造企業、制造技術服務企業規模;鼓勵企業資產優化重組,推動企業結構向“大而強”、“小而專”的方向轉變;發展精益管理和敏捷制造等。
世界一些發達國家以環保構筑綠色壁壘,無疑增加了國際市場準入難度。污染環境高耗能產品或被拒之門外,或被課以重稅制裁。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負責人羅百輝認為,中國機床工具企業應把低碳制造、綠色制造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中,注重低碳經濟、綠色制造技術研究應用,把握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已經成為進入國際市場基礎。
機床工具行業應關注重點投資領域,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加大研發適用產品力度。盡快淘汰落后產品產能,避免惡性競爭。應大膽嘗試向“專、精、特”產品轉移。一些企業開發出高速鐵路軌道板磨床就向“專機”發展成功例子。這種需要我們填補空白領域還有很多,如:飛機用鋪帶機、飛機用自動鉆鉚機、紡機針專用機床、人體關節假肢等醫療保健領域所需零件加工設備等。目前這些設備主要依靠進口,有甚至對我國禁售。我們只有立足自主創新、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進口替代產品,才能打開新市場。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我國機床零部件進口持續增長,這顯示國產機床零部件還不能完全滿足主機行業要求。零部件企業應抓住市場增長契機,開發新產品,加快進行結構調整。
低碳經濟促機床產業發展
對于大批量、低技術含量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的中國機床工具行業,滿足中國政府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需求,充分利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資金,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快速提供高性能的加工設備,將會促進行業發展。包括水電、風電、核電和太陽能發電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行業等新能源裝備也正成為推動機床業快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一大動力。據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負責人羅百輝透露,新能源裝備的加工將成為機床需求的主力,這需要多種精密、大型數控、專用機床與之配套。先進的裝備制造工藝,尤其是先進的機床設備是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
金屬加工業,特別是數控機床作為制造業的工作母機,將承擔新能源和環保行業的大型、精密零件的加工和制造。由此,中國重型機床生產商近年推出了相應的機床產品。同時,太陽能發電站、新能源汽車等也對大型、多軸、精密數控機床有大量需求。
目前,國內大型風力機組的總體設計和載荷計算能力差,控制系統、發電機、齒輪箱、軸承的設計和生產能力差,風機的軸承、控制系統等零部件還需要從國外進口。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雖然發展速度快,但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不多,關鍵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而制約其提升的關鍵就是國內的制造工藝和加工裝備相對落后。
核電設備制造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據介紹,一座核電站需要200多臺各種類型的泵。其中主泵是位于核島心臟部位的關鍵部件,是核電運轉控制水循環的關鍵,雖然核島主泵的結構并不比其他泵復雜,但是要求極高,必須具有絕對的可靠性。主泵承壓部件和功能部件的加工都需要高精度性能可靠的機床設備。正是由于沒有相應的機床加工設備,核島主泵曾長期受制于人。
此外,生產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壓力容器等,需要萬噸壓力機鍛壓成型。后續切削加工需要超重型數控立式車床、超重型數控臥式車床、大鏜桿多軸聯動數控鏜銑床等加工設備。這些工件的價格昂貴,而且沒有備件,要求成品率必須100%,因此對機床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目前,行業領軍企業已經意識到能源裝備特別是新能源裝備是座金礦,并開始積極研發相關機床設備。武重自主研發的XKD2755×570-2M型數控定梁雙龍門移動鏜銑床適合風電齒輪這種超大規格零件的加工;齊二機床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重型TK6932數控雙柱落地銑鏜床為大型水電機組、核電站設備的超大型工件加工提供了關鍵加工機床;國內第一臺太陽能全自動硅片多線切片機也宣告研制成功。
機床工業技術含量和工藝要求極高,屬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行業壁壘也很高,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全球范圍內,行業格局變化都比較緩慢。但國內機床行業如果抓住能源裝備需求巨大和新能源裝備迅速發展的時機,實現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并非沒有可能。
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負責人羅百輝認為,能源裝備領域對機床的需求趨勢為大型化、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能源裝備制造業與機床工具行業通過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有利于雙方進行供需對接,確定示范工程和依托單位;有利于雙方選好結合點,找出突破口,制定好行動計劃,跟蹤應用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雙方宜逐步建立起項目管理辦法,并形成項目全過程監督體系,引導企業提前部署前沿技術、裝備的開發研制和自主創新,進一步推動國產高端數控設備自主化。
不過,從目前來看,機床行業與能源裝備制造行業實現成功對接還需探索相應的模式。據了解,機床工具行業從2005年開始抓高檔數控機床在高端用戶中的應用,當時選擇了國防軍工行業作為重點應用領域。有業內人士認為,可以借鑒機床業與國防軍工行業對接的成功經驗,把能源企業請來一起座談,請他們講需求,講要加工的產品,講加工技術和要求,進行供需對接,然后確定示范工程和依托單位。
正如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負責人羅百輝所言,加強機床供需間的合作和相互支持,既能推動能源裝備的國產化和自主化,又能促進國內機床行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可以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