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人民生活、國防科技等各個領域,對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石化產業共有3.67萬家規模以上企業,約690萬人從業人數,包括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生物化工等20多個子行業,可生產基礎化工原材料、合成材料、農用化學品、國防化工品、新型材料、專用化學品和精細化工品等6萬多種產品,形成具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十一五”期間,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拉動下,石化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一、產業體系逐步完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
“十一五”期間,石化產業飛速發展,產值、利潤、銷售收入分別年均增長21.3%、13.2%和21.3%。2006~2008年產值年均遞增25.6%,高于′十五′期間5.5個百分點。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產值增速有所下降。2010年,石化產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1.1%,達到78675億元,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比2005年增長180%。其中,煉油行業產值24252億元,比2005年增長135%;化工行業產值52321億元,比2005年增長197%,按匯率(6.58)計算突破7900億美元,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石化產業實現利潤總額3800億元左右,比2005年增長382%左右,占全國工業總利潤的8.9%。
二、生產消費協調發展,產業地位不斷提升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化產品生產大國,2010年石化產品國內生產總值11957億美元左右,其中出口約1317億美元,有20多種大宗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氮肥、磷肥、純堿、燒堿、硫酸、電石、農藥、染料、輪胎、甲醇、合成纖維產量排名世界第一,乙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排名世界第二。隨著新建、改擴建裝置的陸續投入生產,我國主要石化產品產量將繼續保持領先位置。同時,我國也是全球第二大石化產品消費國,2010年石化產品國內消費12495億美元左右,其中進口約1855億美元,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4.8%。
三、產業投資穩步增長,投資方向日益合理
“十一五”期間,石化產業投資保持持續較快增長,2010年投資規模達到8945億元,比2005年增長279%,年均增幅達30.5%。由于市場需求快速增長,2010年煉油行業完成投資1328億元,比2005年增長204.8%,年均增長25%;化工行業完成投資7349億元,比2005年增長233.9%,年均增長27.3%。近一時期,產能過剩的基礎化學原料、氮肥等行業投資出現負增長,市場短缺的合成材料、專用化學品等高端石化產品投資增幅高于產業平均值1倍,產業投資高端化趨勢明顯。
四、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產業園區成為主流
國內外產業發展歷程表明,園區化發展模式有助于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推動結構調整。′十一五′以來,石化產業結合大型基地,致力于發展大型綜合性化工園區和專業特色園區,發揮產業關聯性,推動相關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目前,省級以上化工園區已有60多家,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形成了以上海、南京、寧波、惠州、青島、大連、天津為代表的、以加工和用境外資源為主的沿海沿江化工集中區。
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給中西部地區石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四川、湖北等地都依托資源優勢,打造出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以資源深加工為主的特色化工園區。如青海鹽湖資源加工區、陜西榆林重化工基地、宜昌精細磷化工園區。這些產業園區的建設,已成為推動中西部經濟騰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地區經濟發展亮點。
五、產業布局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通過政策引導、科技創新、資產重組等一系列措施,石化產業在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等方面不斷優化。進入“十一五”以來,石化產業按照產業集群化、一體化和園區化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石油化工聚集區,云、貴、鄂三大磷肥產業區,川渝和新疆氮肥基地,青海和新疆鉀肥基地。甲醇、電石、煤制烯烴等煤化工行業向內蒙、陜西、新疆、寧夏等富煤地區集中。截至2010年底,石化產業已形成19個千萬噸級的煉油基地,煉油能力已占總加工能力46%。鎮海煉化、大連石化的煉油能力超過2000萬噸;中石化與中石油的煉廠平均規模現已分別增至714萬噸/年和590萬噸/年。上海、茂名、天津、鎮海、獨山子等5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的建成投產,使乙烯企業平均規模提高到62萬噸/年。
近年來,石化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新產品開發。′十一五′期間,新產品產值年均增長33.4%,高于行業平均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農藥中殺蟲劑比重降低9.9個百分點,除草劑比重上升16.4個百分點;離子膜燒堿比重提高30.2個百分點,輪胎子午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高濃度磷復肥比重提高16.2個百分點;專用化學品比重不斷提高,產值比重上升到15%。
六、產業技術水平提高,科技創新效果顯著
“十一五”期間,石化產業通過加大科研投入,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一些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被打破,促進了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形成,增強了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研制的成功,提高了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通過新型催化、新型分離、生物化工、自動控制與信息、納米、新型環保與節能6大關鍵共性技術重點攻關,取得了草甘膦和全氟離子膜工程化技術、高端石化產品合成和聚合技術等成果。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先后實現了己內酰胺、雙氧水直接氧化丙烯制環氧乙烷、異戊橡膠、鹵化丁基橡膠產業化,開發出了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和粉煤加壓氣化等技術及裝備,千萬噸級煉油裝置設備本土化率已達90%以上,百萬噸級乙烯裝置設備達到85%以上,30萬噸合成氨、50萬噸尿素裝置達到94%。
七、節能減排穩步推進,環境保護取得成效
2009年,全國石化產業綜合能源消費3.52億噸標煤,全行業能源消費量占全國總量的11.4%,占工業能源消費量的16%。其中,化學工業消耗標煤25531萬噸。萬元增加值平均能耗為3.65噸標準煤,比2008年下降5.2%,比2005年下降13.5%。石化產業多數重點耗能產品能源單耗連續下降。2010年噸原油加工耗標油70千克,比2005年下降9%;噸乙烯綜合能耗628千克標油,比2005年下降10%;合成氨噸產品消耗標煤1300千克,比2005年下降15%。
2008年,全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62.4萬噸,比2005年下降19.9%,氨氮排放量11.7萬噸,比2005年下降51.7%,二氧化硫排放量185.1萬噸,比2005年下降1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了“十一五”國家設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