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政局持續不穩,前景堪憂。這對西方——特別是美國——來說是個地緣戰略問題。
中東起伏不定的動蕩局面也暴露了中國、日本、印度、韓國及其他亞洲主要經濟體對海灣石油的嚴重依賴。在埃及街頭爆發長達18天的抗議后,獨掌大權30年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于上周五辭職。但在人們日益擔心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會推高油價、甚至可能導致重要的石油供應路線被中斷之際,這對消除外界的憂慮幾乎沒有什么作用。
中東原油超過3/4出口亞洲
位于伊朗和阿曼之間的霍爾木茲海峽是進出海灣的唯一水路,被美國能源部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命線”。
2009年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輸的石油日流量平均達到1550萬桶,約占全球海上石油交易的三分之一。伊朗曾威脅說,一旦美國或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設施,它將關閉霍爾木茲海峽。
海灣地區超過75%的原油出口流向亞洲,而不是西方。很多運載石油的巨型油輪跨越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前往東南亞和東北亞的煉油廠。
如今亞洲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自去年9月以來,在亞洲能源需求不斷上漲和依賴中東進口石油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油價上升了25%令通脹進一步加劇。現在隨著中東局勢緊張和全球石油需求上漲(主要是來自中國及其他亞洲進口國的需求上漲),油價達到每桶超過100美元。
國際能源機構上周四發布報告說,去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長超過預期,預計到年底全球石油需求將首次突破每天9000萬桶。
中國對進口石油需求猛增
包括新加坡在內,所有進口石油的亞洲經濟體都被中東的事態發展所挾持,其中尤以中國為甚。
中國的大多數石油來自中東和非洲石油出口國。在過去10年里,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主要用來支持國內交通運輸系統——增加了一倍以上,國內產油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因此,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了現在的石油進口大國,去年進口石油占到總需求量的55%。其中一半來自中東地區,30%來自非洲,幾乎所有的進口石油都要經由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
意識到這些海峽對中國及其他使用者的戰略重要性,沿岸國家——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增加了對海上通道的監管力度,以保證國際運輸的安全。
預計到2035年,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將達到72%。
目前中國已經是繼美國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
但從2005年以來,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在逐年減少。隨著國內產油量的增加、生物燃料和液化煤產量的增加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預計到2035年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將從2009年的51%跌至45%。
此外,美國的進口石油主要來自自己所在的西半球,鄰近的加拿大為其提供超過23%的進口石油。 2009年美國僅有17%的進口石油來自海灣地區,另外有22%來自非洲。
中國正竭力確保能源安全
對中國來說,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快速上升是一個戰略弱點。石油供應現在是關系到本國外交和國防政策的重要問題。
隨著中國竭力確保自己能夠從中東和非洲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它和努力倡導非能源利益的美國的摩擦日益加深。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能源問題專家埃麗卡·唐斯表示: “事實上,華盛頓面臨的風險是中國對進口石油的口益依賴會促使北京把石油供應放在首位,而不是優先考慮人權、核不擴散、善政廉政等國際問題。”
日前中國正在增加境外石油產量,分散供給方,在國內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擴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使用,并向美國學習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其目標是到2020年儲備8500萬噸石油——相當于90天的石油進口,遠遠高于2009年的14天。
從負面影響來說,中國對能源安全的渴求正擴大到亞洲近海地區已知或潛在的海上油氣地帶,而日本和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宣稱對這些地區擁有主權。在日益強大的軍力支持下,中國的行動將導致沖突爆發的可能性大增。
(作者新加坡東南亞問題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邁克爾·理查森)